•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学会说话-电子书下载

励志成功 2022年7月14日

简介

人与人之间的无效沟通,
不仅源于沟通技巧的缺乏,
也反映出很多人即使知道技巧却只能停留在空有理论层面的窘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这就是因为很多人不懂共情他人感受,
所以才说出不该说出、容易使人错误理解的话。
本书内容的基础是作者在沟通培训与心理学领域的从业经历与自身经验的结合,按照沟通的目标进行情境划分,从拉近距离、精准表达、落实关系及化解冲突的四种角度,讲解了如何赞美、如何倾听、如何拒绝、如何与价值观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转化对话中的角色等28个有关如何说话、如何建立沟通的主题。
本书适合那些希望减少沟通阻力,获得更多积极反馈,最终构建更加和谐、默契的人际关系的读者阅读与学习。

作者介绍

张心悦
国际IPA认证沟通教练
管理咨询顾问/职业培训师
高管教练/心理咨询师
心理科普图书作者/媒体嘉宾
北京职工协会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
∙ 张心悦老师曾先后供职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负责人力资源培训管理职位。2009年进入管理咨询领域,担任项目专家进驻国际航空公司、核电集团、华润集团、金融系统、大庆油田、联想等大型企业开展沟通教练及人事心理学相关的管理咨询服务。为超过300家企业、过万员工提供过高品质职业化训练。
∙ 致力于探索本土组织沟通文化与人才心智培养解决方案,将西方心理学技术应用于东方组织文化。具备扎实心理学功底,重视国学修养。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在北京大学进修精神动力治疗及心理危机干预,获得世界医学最高认证学会(WMECA)国际催眠师认证,国际IPA认证沟通教练认证,具备执业心理咨询师执照。

部分摘录:
每个人都喜欢被赞美 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他做过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中,他把一批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告诉老师们:你拿到的这份学生名单都是经过测验显示其资质出色的高智商学生。而另一组只是普通学生。一段时间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被预言资质出色的实验组的学生们,成绩明显高出对照组的学生。而实际上,这份预测并没有什么根据。罗森塔尔等人将这项实验中发现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期望效应。
这一效应对小白鼠也适用。在实验室里,一组研究生被告知,自己做实验用的小白鼠很聪明,各项指标都非常好。而另一组研究生却被告知,自己的小白鼠很一般,动作迟钝。于是,在训练小白鼠走迷宫的练习里,又是被告知“聪明”的那一组小白鼠表现得更加出色。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原来,当研究生知道自己的小白鼠聪明时,他们会温柔而又充满期待地对待小白鼠。他们会经常说鼓励的话,给小白鼠奖励,充满热情地和小白鼠一起做练习。而另一组研究生则不同,他们对小白鼠持怀疑、抱怨的态度,甚至会发脾气。因为他们觉得,随便练习一下就可以了,反正它们也做不好。原来小白鼠也一样需要被点赞。
罗森塔尔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外界的期望、信任、赞美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表现。这好像是一种唤醒方式,成为接收者自我实现的预言。
给出赞,孩子气与成年人的分水岭 ◎ 儿童的心理:万能的自我 √ 无条件地需要被保护 婴儿是无法自己生存的。在生命的最初阶段,人需要被无条件地保护。只有有了食物供给、温暖的拥抱、安全的环境,婴儿才能感觉到安全,不会被抛弃。随着年龄的增长,带着这份安全感,孩子才能开始探索更大的社会空间。一开始,婴儿的探索可能只是楼下的一个花园,然后是走进了幼儿园,再然后上学,尝试一个人的旅行和“离家出走”,直到可以独立地走入社会,面对更广阔的世界。
√ 无条件地需要被关注 孩子从小就需要被关注,这不仅保证了他们的需要可以被随时满足,还帮助他们不断地增加自我确定感。我们起初的“自我”是通过他人的回应和关注来不断地建立与确认的。我的要求被回应了,我的需求被满足了,我被温柔地对待着,我被欣赏的目光关注着,从而孩子在这些关注的累积下,凝聚出了一个具有自我价值感的“自我感觉”。
√ 无条件地需要被认可 当孩子蹒跚学步,开始去行动、去尝试、去探索时,他就需要被认可、被肯定。在即使可能失败的尝试中,被允许及被支持。在遇到挫折甚至犯错的时候,被支持及被接纳。从而,锻炼出自我肯定和自我效能感,最终拥有自信心去面对成人世界的各种挑战。
√ 无条件地需要被负责 孩子是没有办法自己负责的,监护人就是为他们负责的主体。到了学校,老师也成为他们的监护人。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需要自己去承担的,也不会考虑自己行动的后果。随着孩子一点点成长,慢慢地获得了主体感,随之而来的就是自我负责的精神。从自己穿衣服,收拾书包,做家务,为自己选择图书,自己填报志愿,直到为自己的人生独立地负责。
青春期是我们依靠他人的力量到依靠自己的力量的过渡期,所以这个时期总会存在很多震荡。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期对于孩子的心理能量给予不足,缺乏必要的关注、认可,或者父母本身仍保有很多孩子气的行事方式,无法作为父母负起全部责任,那么孩子的成年化过程就会困难重重。
这样成长的人总需要向外界寻求保证、寻求认可、寻求关注,无法为自己做决定,无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 成人的心理:社会的自我 √ 保护自己与适度妥协 在成年以后,我们不再一味地寻求外界的保护,而是学会了保护自己。从衣食住行到人际交往,我们建立自我的界限,学习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利益,即便为自己争取利益也会适度对他人做出妥协。
√ 关注他人的需要 我们成年人知道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无条件地满足我们,所谓:“不帮我们是本分,帮助我们是情分。”我们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别人建立友谊、交换价值。能够开始关注到他人的需要,这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也是一种拥有成熟的自我力量的表现。
√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成年人不再认为自己是万能的、全能的,我们知道哪些是自己的优势,也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局限。不再妄自尊大,也不会妄自菲薄。量力而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于是,成年人也不再那么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可和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实力和行为。
√ 形成自发的动机 能成为一个具有“自由意志”的独立的成年人,本质上就是实现了自我负责。我们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后果。知道需要付出哪些努力,也知道要付出哪些代价。自动自发地去做事,为自己工作,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并非一个人长大后,他就只具备成人的自我,儿童的自我也会在我们的整体人格中占有一定比重。其实每个人即使成年以后,也都会保留自己儿童的部分,也都有需要被关注、被认可的时候。而孩子有时候也有“小大人”的一面。所以,作为成年人,我们一方面要自我强大,才能够有力量,对自己的儿童自我做出关注、回应和认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他人需要被关注、被认可的时候,给予其回应和支持。有时候,你的赞美是在表达对他人儿童自我的关注和认可,有时候你是在表达成年人之间彼此的欣赏和支持。
无论是哪一种“点赞”,都需要你的内心拥有成人的力量。
做木匠,让你的内在换个眼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不习惯相互“点赞”。在我们想去尝试的时候,可能听到最多的是“你要有自知之明哦”;在我们取得成绩后,马上有人提醒我们“骄傲使人落后”。
我们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把这种互动方式称为“谦虚使人进步”。我们擅长夸别人家的孩子,而对自己家的孩子,总是害怕“夸坏”了,甚至当别人夸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也要表达“我们家孩子没你说的那么好”以展示自己的“涵养”。这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成年人的自我成长。一个充满对自己的批评的心灵,是没有力量的,过度的自我批评不仅会让自己对他人的赞美变得客套而流于形式,也会增加自身的无价值感。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人们容易养成医生的眼光:挑毛病、找问题、补差距,不断向标准看齐。不仅专注于自己的缺点,也爱挑别人的缺点。每个人都成了发现问题的高手,认为“不对的”“不好的”“比别人差的”通通都是“病”,必须穷追猛打,“治好”为止。这种思考方式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遗憾。
我们该补上一课,就是学习用木匠的眼光看待他人。在木匠的眼里,所有的材料没有长短优劣,只有放在哪里更合适,他总能看到每一种材料的好处与用处。
如果你想学会“点赞”,一定要给自己的内在换一个木匠的眼光。
你不仅要用木匠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更要用木匠的眼光看待自己。
★ 优缺点的转换练习 来看看以下不同的说法,你会有什么感受?
医生:我脾气太急,心里藏不住事。
木匠:我工作雷厉风行,当天事情当天解决。
医生:我很固执,有时过于主观。
木匠:我很有自己的想法,能够坚持自己的决定。
医生:我比较粗心大意,不拘小节。
木匠:我关注目标和结果,抓大放小。
医生:我生来胆小、怕羞,没见过大世面。
木匠:我传统、严谨、忠诚度很高。
医生:我从小就喜欢异想天开,不知天高地厚。
木匠:我思维活跃,敢于冒险,能够挑战权威。
医生:我比较懒。
木匠:我知道怎么让自己舒服。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