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魏晋南北朝通史》是冈崎文夫的代表作,当它在1932年出版时,甚至中国国内也没有关于这一时期的断代史专著。这本著作极大影响了日本的中国中世史研究。全书分为内、外二编,内编为六朝政治史的概说,分魏晋时代、东晋五胡时代、南北朝时代(南朝篇)、南北朝时代(北朝篇)四章,主要探究魏晋南北朝时代权力的迁移;外编则分为“魏晋文明”“南朝文明”“北朝文明”三章,专述人文化成之迹,认为从南北朝时代到隋唐时代,国家法制有了极大的变化,继承了北朝国家体制、又包含了南朝文化的隋唐帝国由此开始走向历史舞台。
作者介绍
冈崎文夫,日本中国中古史研究者。出生于富山县妇中町(今富山市)。由第四高等学校入京都大学史学科,欽慕内藤湖南的学风,毕业后升入大学院继续研究。留学中国两年,歸国后,任佛教大学教授,1924年被招为东北帝国大学助教授、教授。1949年退休前在仙台,与同僚青木正儿、武内义雄并称“中国学三羽武”。其学不拘章句而务大局,著有《古代中国史要》《魏晋南北朝通史》《中国史概说(上)》等,其中《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制度》尤称名著。另有大量论文,學界讚譽,其在问题的选定、论证上有天才般的灵感。
部分摘录:
三分之势形成 曹操大略统一北部中国后,下一步要统一的是长江流域。原本在整个汉代,作为河淮流域与江汉流域相接的地点,西边要数河南南部的南阳,东边则是安徽北部的寿春。自南阳向南,可到湖北荆州府江陵,自寿春翻过山坡,出至合肥,就可直接乘江潮牵制大江下游;因此在汉代,南阳及寿春被视为要地。东汉末,南阳为袁术摧残,此地名族大量南下,移居湖北北部的襄阳;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坐镇襄阳,招抚湖广之地。又,孙权以吴郡(江苏苏州)为根据地,经营着江东。就当时的势望而言,刘表的地位远高于孙权。刘表作为汉朝宗室,又是东汉末山阳郡(郡治为昌邑县,今山东巨野县南)八骏之一,名望很高;作为荆州刺史,他在襄阳镇靖境内,表现出相当的手腕。当时自湖北南部至湖南北部,被称作“宗贼”的地方势力骄横跋扈。据惠栋的解释,当时长江流域有一种被称作“宗部”或“宗伍”的地方团体,是地方人民以家为中心而结聚在一起的团体,他们趁汉末丧乱,劫掠郡县;从朝廷方面来说,他们也被称作“宗贼”。就其性质而论,他们是反对官府的徒党,因而刘表努力起用地方名人,以恩抚之法成功镇压了“宗贼”。不过,他始终依据东汉传统之策,以地方治安为主,不涉足中原的丧乱。但在曹操、袁绍两雄要在中原决出胜负的情势之下,他自然也被卷入其中。最终他与曹操断绝,声援袁绍。袁绍倒后,曹操为讨灭袁绍余党以及趁丧乱而骚扰河北北部的少数民族鲜卑、乌桓等,前后费时五六年。适逢袁绍倒后的第二年,刘备从北方逃来荆州,栖身刘表幕下。他劝刘表乘曹操北伐之虚,突袭许都,拥立天子,刘表不能用。其间曹操完成北方的经营,将矛头指向荆州,这时刘表病死,少子刘琮继位。刘琮之兄刘琦怨恨家统被少子继承,由此刘表的势力一分为二。刘琮一派以荆州全境投降曹操,相反刘琦与刘备一致,据夏口(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一带)以抗曹操。
刘备是河北北部涿州人,据称是汉朝宗室,但出身贫困,母亲以织席贩履维持生计。自幼时起,刘备的举动就异于常人,因而受到地方的信赖。在黄巾军攻打到当地之时,有个商人给了刘备很大一笔钱,让他募集军队维持当地治安。刘备屡战黄巾军,逐渐立起勇名;但他久久不能拥有稳定的根据地。徐州牧陶谦死时,欲将徐州让给他。刘备自谦,推荐当时在寿春的袁术而不受。然而汉末名士孔融,以及后来为曹操经营江苏北部的陈珪之子陈登等,皆推崇刘备的为人,热心劝他接受徐州。刘备于是答应了,但为袁术所苦,又被吕布所破,只得一时托身于曹操。他虽受到曹操上宾的待遇,但最终背曹而投靠袁绍。袁绍表面敬重而暗中疏远他。袁绍倒后,刘备投靠了刘表,而所受待遇与在袁绍处一样。不过,他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受人信赖的禀赋,到荆州后,对他寄予好意的人士非常多。刘表死后,其子刘琮举荆州而降曹操时,刘备在襄阳北边,完全没能与闻此议。因此,在曹操的军队就要围攻襄阳的形势之下,他才狼狈逃至湖北南部的当阳县。曹操迅速追击,但刘备已与刘琦及部将关羽合军,据夏口,迎击曹操之军。
此前,刘备已罗致诸葛亮于幕下。此人本籍琅邪郡阳都(山东沂南县),跟随从父移居荆州。他在襄阳附近的山村隆中静心读书,起初并没有出世的志向。但他的友人皆知其伟才,向刘备推荐他,刘备三顾茅庐的有名传说就此流传了下来。当时诸葛亮是个二十七岁的书生,知其名者只是少数友人而已。以三顾之礼来对待他,刘备爱才求才心切,可见一斑。诸葛亮的主要献策,概括来说是:刘表不足倚赖,为对抗曹操一定要与吴孙权联合,然后必须据有荆州、夺取巴蜀。现在,刘备为曹操所破,仅保夏口,于是派诸葛亮到吴,使之促成联合之计。
曹操南征取得襄阳后,立刻寄手书给孙权,劝其投降。吴因此处于或战或降的分岔口上。孙氏本是吴郡富春(浙江省富春县)人,汉代以北部中国为中心的国家建立之际,这一出身地已是边鄙之地,况且孙氏家族也并非名族。到了孙坚时,他作为武将逐渐显露头角,尤其在袁术部下时与董卓血战洛阳,屡击破之,由此一跃而变得醒目出众。其后,孙坚奉袁术之命攻略荆州,为刘表所杀。其子孙策继承其父之业,依靠袁术的援助,主要平定了江东(即江苏、浙江地区),又以其阔达的性格罗致北方名流。适逢袁术称尊号,孙策遂与之绝交。他常有见机图霸中原的大望,却不幸早死,其弟孙权继承了他的位置。曹操进入荆州时,孙权还只是三十岁左右的青年,对于曹操的劝降,心里似乎暗藏反抗的意气。但以张昭等为首的辅佐孙氏的北方名族以此际降曹为得策,因此孙权的决心不免动摇。这时,恰好诸葛亮受刘备之命,以他洗练的辩舌巧妙地建议孙权自立。另一方面,孙权部下鲁肃为了窥探刘表死后荆州的状况渡江北去,在刘备败退当阳的途中与刘备相见,他深服刘备的为人,回来后热心提倡主战论。此时,孙氏部下中兵力最多的是周瑜,他与孙策最是相得,许为知己。鲁肃劝孙权与周瑜商谈。而周瑜以坚定的决心将战争的全部责任揽于一身,于是孙权态度愈加明确,决定与刘备联合,邀击曹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之军与联合军战于赤壁(湖北嘉鱼),[1] 曹军大败,曹操南下的大计遭到重大挫折,由此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