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心理学巨匠的心理秘籍(6册)-电子书下载

励志成功 2022年7月15日

简介

人生十二法则
我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怎么办?我处于人生的至暗时刻怎么办?上班让我不快乐怎么办?面对人生中的混乱迷茫,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虚伪的励志、空洞的安慰,而是严父近乎残酷的苛责教诲。 在引爆全球的现象级畅销书《人生十二法则》中,著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将人类数千年来的哲学思考、神话故事中的精神财富与心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前沿研究相结合,用12条最基本的人生法则,为我们找到摆脱人生困境的方法。科学作家万维钢老师说:“彼得森这些建议我完全赞同,我希望我儿子长大以后读读彼得森这本书。” 写给每一个挣扎生活的年轻人: 我总是失败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一 我总是委屈自己满足别人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二 我更好的朋友堕落了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三 我比别人差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四 我没法对孩子说“不”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五 我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六 上班让我不快乐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七 我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八 我觉得周围的人总犯蠢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九 我处于人生的至暗时刻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十 面对他人的偏见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十一 我感到永不满足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十二 唯有了解规则、真知、历史与前沿科学中蕴含的真理,你才有能力面对人生的每一场困斗。 2018-2019年全球现象级畅销书。全球销量超300万册,多国图书畅销榜Top1,连续12周霸榜亚马逊排行榜,迄今为止已在美亚热读榜上榜93周; “改变人生”的心理学专业教授。作者是少有的既做研究,又做临床的心理学教授,其专业理论融合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认知等多种心理学理论,结合宗教学、神话学、生物学、进化学等多学科知识,被誉为当今世界更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百万男性追随的心灵之父。作者曾任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现任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被学生评为“能改变人生”的三个人之一; 读懂十二条法则,你就能解决人生80%的不如意。 面对十有八九不如意的人生,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虚伪的励志、空洞的安慰,而是严父近乎残酷的苛责教诲,唯有了解规则、真知、历史与前沿科学中蕴含的真理,你才有能力面对人生的每一场困斗。
象与骑象人
作者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 乔纳森·海特把人类思考了两千多年的问题,归结为10个假设,放在科学的天平上,到底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误?海特提出,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半,一半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则是理性的骑象人。这两个分裂的部分,使得人们常常陷于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想争战之中,而这种争战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也会削弱我们的幸福感。乔纳森·海特融合了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宗教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大量饮用了古今东西方哲学、文学与宗教中有关人的心理的看法,继而以现今神经科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验证关于古老的关于幸福的假设。 乔纳森·海特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之前很多的所谓的“古老智慧”并不是真谛,而且还让我们懂得,如何积极地、理性地去寻找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智慧之作。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和道德心理学领域颇有成就。 强大的影响力。包括马丁·塞利格曼、希斯赞特米哈伊、巴里·施瓦茨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以及包括《自然》、《卫报》、《人物》《泰晤士报》《图书馆杂志》《三联生活周刊》等众多媒体倾情推荐。
真实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集大成之作,是央视《读书》栏目连续五天力荐的作品,是每一个人提升幸福感不可不读的经典作品。 过去的几十年,心理学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心理疾病,而且做得不错——我们可以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酗酒等问题做出非常精准的描绘,并且已经有很多心理疾病可以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有效医治。但是,谁都不愿意糊里糊涂地度过一生,我们更需要的不是一天天地减少痛苦,而是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生活的意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幸福。而现在,心理学已经走到了了解积极情绪、建构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的时候了。 《真实的幸福》以一种通俗而又不失科学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怎样才能变得更加幸福。如果你想变得更幸福一些,不妨照着书中的建议来试试,相信幸福一定就在你的眼前! 央视《读书》栏目连续五天力荐读物!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塞利格曼集大成之作,塞利格曼幸福经典系列之一。全球畅销近20年,销量达到200多万册。
好奇心
为何要拥抱不确定性?如何在职业和人生道路上实现突破?如何激发对生活和事业更大的幸福感?怎样留住爱情,走向成功?难道你就不好奇吗?《好奇心》融合了知名心理学家饱含变革性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激励人心的故事,将改变你对待新机遇的方式。当你犹豫不决,无法鼓足勇气继续探索人生时,就翻开这本书来读一读吧! 本书建立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从当今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的焦虑和“躺平心态”出发,揭示了决定人们事业和人生幸福的原动力——好奇心的起源和真相。全书结合大量实例分析,告诉你如何通过激发和利用好奇心来有效投资时间与精力、为事业创造持久的兴趣与激情、改善社会关系,进而获得成长,走向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是乔治梅森大学社交焦虑与性格优势实验室主任、心理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托德·卡什丹的变革之作,作为美国空军、世界银行、荷美尔、通用磨坊、天联广告公司、盖普和渣打银行等组织机构与国际企业的商业顾问,他将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成果集结起来,给读者全新的视野和变革性的观点。 本书建立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结合了大量实例分析,为人们改变人生提供了好用的工具和切实可行的计划。教你如何通过发现、培养和利用好奇心来构建充满幸福和意义感的人生,教你如何在不确定和焦虑的环境中抓住机会,实现职场和人生的进阶。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扛鼎之作,央视《读书》栏目连续五天力荐的作品,是告别抑郁,从根本上改变悲观人生,提升幸福感的必读作品。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Di一部分探讨了人们为什么会抑郁;Di二部分讲述了乐观的人具有哪些优势?第三部分探讨了人们应如何从悲观思维转变成乐观思维。塞利格曼认为,乐观思维可以帮助人摆脱抑郁、正视挫折、改善健康状况,而通过运用“ABC”模式,你就可以习得把悲观思维变成乐观思维的方法。 乐观和幸福是成比例的,乐观有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概念。我们要通过学习方式和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新奇的、美丽的、善意的东西,培养愉悦的心情,才能在生活中活出乐观的自己。 如果你是企业家,你需要学会乐观,能抵挡住每一次公司发展带来的压力;如果你是职场人士,你需要学会乐观,扛过每一个难关和挑战;如果你是家长,你需要学会乐观,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榜样;如果你是学生,你需要学会乐观,以应对学业的压力。 全球畅销30年,销量达到200多万册。央视《读书》栏目连续五天力荐作品!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塞利格曼扛鼎之作,塞利格曼幸福经典系列之一。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教授作序推荐。
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
《世界知名发展心理学家费尔德曼全新教材《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原书第4版)》,更新多项研究和热点话题:新版教材加入了行为遗传学、脑发育、演化观点和跨文化发展研究等新研究成果。增加了上百篇文献资料,多为近年来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书籍。为我们勾勒了人的一生成长和发展的完整路径图,横向跨越生理、认知、社会性和人格三大方面的发展,纵向贯穿从胚胎发育到生命逝去的全过程,多方面、有序地帮助读者深入学习人的发展规律。 全书的专栏设置丰富多样,每章都以相应阶段人物的故事为开端,让读者身临其境,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这不仅是一本多方面、系统的经典教材,更是一本人人读得懂的大众心理学佳作,可以同时满足心理学、教育学学生,教育从业人士和家长的阅读需求。深入学习发展心理学,不仅能够回答我们心中无数个为什么,也能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好奇和求索之心,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与虔诚,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孩子,激发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部分摘录:
最重要的法则: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规则吗?生活已经这么复杂,这么不自由了,真的还要用更多不考虑个人具体情况的抽象规则来约束每个人吗?人的大脑是可塑的,会基于不同的生活经验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为什么要指望用几条规则来帮助所有人呢?
人们并不喜欢规则,所以规则要有,但也不要有太多。当我们精力充沛、人格健全的时候,规则反而会令我们束手束脚,仿佛它是在故意冒犯我们人生的自主性一般。因此,凭什么要用别人的规则来评判自己呢?
然而事实是,如果没有规则,我们很快就会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而这种情况是毫无自由可言的。当不受约束地用未经训练的本能做判断时,我们不仅会缺乏追求,还会崇拜那些不值得我们崇拜的品质。
在这本书中,彼得森教授不仅提出了他的十二条法则,还整合了多个领域的知识,以讲故事的形式向人们说明为什么最好的规则并不会限制我们,反而会推动我们前进,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充实和自由。
我第一次见到乔丹·彼得森是在2004年9月12日,在我们共同的朋友、电视制片人沃德克·塞姆贝格(Wodek Szemberg)和内科医生埃斯特拉·贝基尔(Estera Bekier)的家里。那天是沃德克的生日聚会。这对主人秉持着坦诚交流的原则,为在场的所有人创造了一个充满乐趣、不受约束的谈话氛围。聚会的规则是“说出你的真实想法”。拥有不同立场的人们会以一种现在越来越少见的方式进行对话。有时候,沃德克会突然说出他的某个看法或者他了解的某个事件的真相,就像他突然爆发出的笑声一样,这会使人突然一怔,然后沃德克会拥抱那个让他开怀大笑或者激发他说出自己内心想法的人。这是这类聚会最棒的部分,沃德克的直率和温暖的拥抱让大家觉得与他相处的每分每秒都是值得的。与此同时,埃斯特拉则用她愉悦的态度关注着每个客人。
真相的突然浮现并没有让气氛变得更紧张,反而带来了更多的欢笑和启发,也让大家度过了愉快的夜晚。坦诚能让人充满活力。小说家巴尔扎克总结了他对法国聚会的观察,认为一场聚会实际上分为上下两场。在开始的几个小时里,聚会往往充斥着无聊而又搔首弄姿的家伙,他们参与聚会的原因无非是为了找到某个能够巩固自己地位或肯定自己美貌的人。当时间很晚,大多数客人都离开了以后,第二场真正的聚会才开始。这时,敞开心扉的交谈会替代之前一本正经的气氛。而在沃德克和埃斯特拉的聚会上,这种亲密、坦诚的氛围从我们一进门就有了。
沃德克是个满头银发、像狮子一样的“猎人”,他一直在寻找能够在电视上真诚表达自己的知识分子。沃德克经常邀请这样的人来参加家里的沙龙,那天他就邀请了一位来自我的母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智慧与情感兼具的心理学教授。沃德克是第一个让乔丹·彼得森上电视的人,他把彼得森视为一个寻找学生的老师,因为彼得森总是乐于向他人解释说明。彼得森喜欢上电视,观众们也喜欢他。
那天下午,聚会的常客们坐在花园的大圆桌周围。一群嗡嗡作响的蜜蜂一直在骚扰着我们,而桌旁的这位带着阿尔伯塔省口音、穿着牛仔靴的新人则毫不在意地讲着话。为了躲避蜜蜂,大家开始玩抢椅子的游戏,但同时也尽量不远离桌子,因为这个新加入我们的人非常有意思。
彼得森有个奇怪的习惯,会和刚认识不久的人像是寒暄一样地探讨极为深刻的问题。就算他真的只是在与你闲聊,比如,“你是怎么认识沃德克和埃斯特拉的”或者“我以前是个养蜂人,所以我不怕它们”,也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回到更严肃的主题上。
彼得森所讨论的问题通常只会出现在教授或者专业人士的对话中。不过,他这个人虽然博学多才,却并不学究。彼得森就像个孩子一样,总爱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分享自己刚了解到的东西,也会假设令他感兴趣的事情一定会令别人感兴趣。彼得森话中带着的孩子气让人觉得我们好像是在同一个小镇或者家庭里长大的,同时也一直都在思考着同样的关于人类存在的问题。
彼得森并不是那种所谓的“怪人”。他曾经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虽然他对于某些词的发音经常带有20世纪50年代的乡土气息,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绅士。大家都入迷地听着彼得森讲话,因为他聊的话题确实与在场的每个人都相关。
听这样一个博学而又直言不讳的人讲话能令人感到无比自由。彼得森似乎需要通过讲话来思考,而他的思考过程往往需要大脑保持高速运转,结果就是,充满能量、饱含思想的话语从他口中“蜂拥而出”。此外,彼得森也不像有的学究那样喜欢一直掌控话语权,他很喜欢有人来挑战或者纠正他。彼得森会用一种亲切的方式说“是的”,会在意识到自己忽略了某些事情时摇摇头,或者在自己不知不觉过度概括的时候自嘲一番。彼得森喜欢通过他人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对他来说,思考显然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彼得森还有另一个不寻常的地方:他虽然是个学者,但非常重视实用主义。他举的例子都源自日常生活,比如,如何制作家具、设计房屋、装修房间,等等。
我一直都很喜欢在农场或者小镇长大的知识分子,他们擅长手工,熟悉荒野的环境,且大多都是通过勤奋自学艰难地考上大学的。那些精致但远离自然的都市人会理所当然地把高等教育当作事业发展的跳板,但这些人不一样,他们更加自力更生、踏实谦逊,既好相处又能吃苦。比如彼得森,他就只进行那些能够对他人有所帮助的思考。
我和彼得森成了朋友。作为一个热爱文学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师,我被博览群书的彼得森深深吸引了。这位同行不仅热爱俄国文学、哲学和神话学,而且还将它们视为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同时他还针对人格和气质做了出色的统计学研究,也钻研过神经科学。彼得森虽然受训于行为主义流派,但对研究梦境、原型、童年创伤和防御机制的精神分析十分着迷。此外,彼得森也是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系唯一一位同时从事临床实践的教职人员。
去彼得森家做客的时候,我们的对话总是以打趣和大笑开始,这是来自阿尔伯塔省的彼得森很“小镇”的一面,他的青少年时期和电影《乱成一团》(Fubar)里所描绘的一模一样。彼得森的家是我见过的最迷人、最令人震撼的住宅。他和妻子塔米拥有许多雕刻面具和抽象画,家里的每一面墙上都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绘画,甚至连天花板和卫生间都是这样。
我一开始不太适应这个有点像鬼屋一样的家,但是彼得森的妻子塔米很快帮我放松了下来,她对彼得森的这种不寻常的喜好持全然的接纳和鼓励态度。这些画作能够帮助访客初步了解彼得森对人类以善的名义作恶的能力,以及对神秘的自我欺骗心理有多关注。我们会在厨房里喝茶聊天。一段时间后,在这些奇怪图画的环绕下聊家常或者分享彼此近期的读书心得就没那么奇怪了。
《人生十二法则》是彼得森出版的第二本书,他在第一本书《意义的地图》里分享了他对世界神话共有主题的深刻见解。不同的文化创造出了不同的故事,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应对从出生时就要面对的混乱,这种混乱包括所有未知的事物,以及所有外在或内在未探寻的领域。
《意义的地图》已出版有20年了,彼得森在写作时结合了进化论、情感神经科学、卡尔·荣格和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也引用并结合论述了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伊利亚德、诺依曼、皮亚杰、弗赖伊和弗兰克尔等人的伟大作品。彼得森通过这种海纳百川的方式,解释了人类和大脑是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未知的。《意义的地图》出色地展现了未知在进化、遗传、大脑和古代神话层面有多么根深蒂固。另外,彼得森也证明,那些古老的故事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们现在依然能在面对未知的不确定性上为人们提供指导。
你现在读的这本书,为你提供的正是一个理解《意义的地图》的切入点。《意义的地图》是一本非常复杂的著作,因为彼得森在写它的同时也在搭建自己的心理学理论。然而,不论人与人在遗传基因、生活经验或者生理构造上有多少差异,人们都需要面对未知,并且都需要将其转化为已知。所以,本书许多基于《意义的地图》的法则都相对更具普适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们为什么愿意为了所谓的“身份”牺牲一切,彼得森写作了《意义的地图》。在《意义的地图》以及本书中,彼得森都提醒读者要十分警惕地对待所有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主义者指的是那些连自己的内在混乱都没有处理好,就装作知道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人,而他们的意识形态所赋予他们的战士身份恰恰掩盖了他们内在的混乱。针对这种狂妄自大,彼得森在本书中提出了一条重要的法则: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自己的房间。意识形态主义者的单纯和自以为是与存在的复杂性无法匹敌。当他们骗不了别人的时候,也不会反省自己,反而还会指责那些指出他们犯过度简化错误的人。
因为有着类似的兴趣,我和彼得森的观点虽然并不完全一致,却总能就应该问什么问题达成共识。我们的友谊也不全是暗淡无光的。我有听本校教授上课的习惯,所以也去听过彼得森的课。他的课总是座无虚席,而且就和现在数百万在线观众看到的一样,彼得森对于内容的呈现出色到令人惊艳。他既像爵士乐手一样懂得即兴发挥,又能像演说家一样饱含激情。不过不管怎样,彼得森最后总能轻松地切换到对科学研究极为系统的总结中去。彼得森很善于帮助学生反思自我、关注未来,他会带领学生纵览最伟大的著作,与大家一同分享生动的临床案例和他的个人经历。将进化、大脑和宗教故事精彩地联系在一起是彼得森的讲述风格。彼得森帮助学生凭借进化论更深入地理解吉尔伽美什和佛陀的生平,以及古埃及神话等古老故事中蕴含的深刻智慧。比如,彼得森曾提到,故事中自愿走进未知世界的英雄之举和大脑为了探索未知进行的进化恰恰是相对应的。彼得森尊重这些故事所蕴含的无尽智慧,也没有用还原主义的方式去分解它们。在探讨关于偏见、恐惧、厌恶或者性别差异的问题时,彼得森总能清晰地阐释这些特质存在的原因和进化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彼得森还提醒学生们关注一些在大学里很少谈论的话题,如人生是痛苦的。若你或你的亲人正在遭受苦难,那么这确实很悲惨,但是苦难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将自己描述成受害者的特定角度。痛苦是每个人注定要经历的,就算当下没有发生,也会在未来降临。抚养小孩、工作、衰老、患病和死亡都会让人感到痛苦,而当你需要独自面对一切,既没有亲密关系的支持,也没有心理层面的指引时,情况只会雪上加霜。彼得森并不是在恐吓学生,实际上,学生反而觉得这种坦诚令他们感到宽慰,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都知道彼得森说的是对的。他们从来都没有讨论这类话题的机会,也许他们的家长们都自欺欺人地相信避而不谈就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免受痛苦。
彼得森也会像奥托·兰克、弗洛伊德、荣格、约瑟夫·坎贝尔(1)和埃里希·诺伊曼等人一样将不同文化中的英雄神话故事联系起来,探索其中的相似之处。弗洛伊德借助俄狄浦斯这个失败英雄的故事为解释神经症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彼得森则更关注那些成功的英雄。在那些胜利的故事里,主角们都需要走进未知的领域,冒着很大的风险面对巨大的挑战,他们必须割舍或者牺牲自己的某些部分,然后才能获得重生。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而勇气是心理学课程或者教材里很少提及的。
我见证了彼得森的成长,他是个了不起的人,通过遵循本书的这些法则,他变得更加有能力,也更加自信了。事实上,正是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和这些法则的制定促使彼得森去反思某些问题,他也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关于生活和这些法则的思考,而我们则可以从超过1亿次的点击量中知道,他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既然人们讨厌规则,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彼得森这些有关规则的讲座的受欢迎程度呢?彼得森的个人魅力和对原则的坚持为他带来了最初的知名度,也为他带来了成千上万的流量。但是人们之所以愿意继续关注他,是因为他所探讨的话题满足了人们一种更深层、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需求。人们在希望摆脱规则的同时,也在寻找一种有序的结构。
今天的年轻人对规则和指导的渴望是有原因的。至少在西方,“千禧一代”生活在一种很独特的历史情境中。他们在学校里被许多我这一代的人灌输了两套看似矛盾的道德观,这是以前的人们没有过的经历。这种矛盾让无数年轻人感到迷失、困惑和不知所措,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许多。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