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中华碑帖精粹——日常欣赏与临习的常备字帖 套装全十二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022年7月15日

简介

《文徵明琵琶行二种》 文徵明,初名壁(也作璧),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祖籍衡山,自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于篆、隶、楷、行、草诸体均有造诣,尤擅行书和小楷。其书风格俊秀,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本书收录文徵明书《琵琶行》二种。第一种书于文氏七十一岁(1540)时,通篇风格温润秀劲,稳重老成,结字大小有致,以收济放,并偶尔通过字之连属来加强对比和节奏变化,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第二种书于文氏八十八岁(1557)时,现藏湖南省博物馆。以行草抄录,法度严谨而意态生动,以清雅、纯正、醇和的品格,表现“文人士气”与隐逸之风。
《文徵明行书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著名传统蒙学读本,由梁武帝命周兴嗣编撰,妇孺皆知,影响甚广,亦为历代书家喜爱抄录之题材。文徵明乃“吴门四家”之一,为沈周之后数十年在吴中艺坛之“执牛耳”者。其行书《千字文》,高二十六点五厘米,长三百八十七厘米,书于嘉靖乙巳(一五四五)八月十日,时文徵明七十五岁。此卷是以二王面貌为主的小行草,或因年轻时的经历及仕途的坎坷,其整体书风火气尽褪,日趋稳健;在尽兴的书写当中,又不乏温文儒雅之气,稳重老练,秀润劲挺,虽略少沉雄浑厚之势,但谨严有姿,意态生动,晋唐风流若出其中。
《吴让之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 吴熙载,原名廷飏,字熙载,后因避清穆宗载淳讳更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他长期寓居扬州,鬻艺为生,是清代著名篆刻家和书法家。吴熙载为包世臣入室弟子,恪守师法,行草出入包氏门庭。后篆、隶、篆刻皆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吴氏篆书行笔流畅劲挺,结体瘦长疏朗,点画清雅飘逸,虽古朴不及邓,但秀雅灵动则过之。吴让之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通篇方圆互参,结体修长,用笔清健混融,深得秦汉遗意,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面貌。吴熙载作为篆隶书体之创新者,其篆书“刚劲有力,气贯长虹,咄出新意”,无论是书学思想还是书法风格,都值得我们取法借鉴。
《文徵明小楷(二)》 徵明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赵孟頫之后的第三座小楷高峰。其小楷早年取法智永、欧阳询、赵孟頫,后深入晋唐,专以锺繇、二王为法。文氏小楷清秀超逸,温纯精绝,深受书法爱好者青睐。 本书收录文徵明小楷作品如下: 《庄子南华经》册,写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节录《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整册作品近一万七千字,从头至尾,字字匀称端庄,无一笔苟且。用笔干净果断,点画坚挺刚健,极富力度。 《金刚经》,绢本泥金,立轴,纵一百一十六厘米,横三十一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文徵明八十七岁高龄时所书。在仅四尺对开大小的空间,足足写满五千多字,字字超逸灵动,臻于人书俱老之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离骚经》册页,每页高二十四厘米,宽二十点一厘米。嘉靖三十四年为友人双梧书。内容为《离骚》,《九歌》中的《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少司命》《山鬼》,《九章》中的《涉江》,以及《卜居》《渔父》。整体风格端雅整齐,行气自然流贯,结体则横向舒展,于平正中求意态。
《赵孟頫小楷汲黯传 洛神赋》 小楷《汲黯传》,为宋淡黄藏经纸本,册页装,共十开,现藏日本东京。小楷《汲黯传》与赵孟頫其他小楷作品如《道德经》相较,用笔遒劲,敦厚雅致,轻重得宜,从容不迫。且字之揖让、顾盼处理得当,寓流丽于苍劲之中。无怪清代笪重光在其后跋曰:“松雪此册,字形大小,无不峭拔,云唐人遗风,其源乃出山阴耳。”文徵明亦称其“楷法精绝”。小楷《洛神赋》,纸本册页,每页高二十五点七厘米,宽十点三至十三厘米,六行。末署款“延祐六年八月五日吴兴赵孟頫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册点画轻盈灵动,变化丰富,用笔方圆兼备,粗细有致;结体楷中兼行,端正严谨。元虞集称赵孟頫“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读者可从此作中细细体会。元鲜于枢曾说:“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倪瓒曾言:“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汲黯传》和《洛神赋》都是学习小楷不可多得的范本。
《董其昌浚路马湖记》 此卷全称《淮安府浚路马湖记》,纸本行楷书,高二十九点三厘米,长六百零七点五厘米,为董其昌所书碑记,现藏故宫博物院。其内容记载万历年间黄淮泛滥,议论有关河防及疏浚路马湖以通漕运之事。碑末记此碑为魏应嘉篆额,徐标建,董其昌撰并书。此帖虽未署年款,但不难看出是董氏参李北海之意写就,或为其晚年之作。通篇用笔精劲古拙,极少出锋,结字疏朗,不斤斤于点画,寓生秀于朴茂苍拙之中,自然洒脱,正合孙过庭《书谱》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化境。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 吴熙载,原名廷飏,字熙载,后因避清穆宗载淳讳更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他长期寓居扬州,鬻艺为生,是清代著名篆刻家和书法家。吴熙载为包世臣入室弟子,恪守师法,行草出入包氏门庭。后篆、隶、篆刻皆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吴氏篆书行笔流畅劲挺,结体瘦长疏朗,点画清雅飘逸,虽古朴不及邓,但秀雅灵动则过之。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结体上紧下松、内紧外松,与秦篆相比,更显放松、飘逸;用笔上继承“二李笔法”的同时,将隶法化入篆书,在使转上似转还折,虚实变化,缓急相应,线条丰富、灵动,具有弹性,体现出一种俊逸、倜傥的风格。
《颜真卿颜家庙碑(上)》 《颜氏家庙碑》系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刊立。大历十四年(七七九),颜真卿执掌吏部,权势并重,自撰《颜氏家谱》敷衍家声,改敦化坊祖宅为颜氏祠堂,又为父立庙,并撰书神道碑铭以颂扬之,即此碑。现存西安碑林。 此碑为鲁公最晚书迹,后人也大抵以此为颜书极限。颜真卿虽年事高迈,但其雄健的笔力、严密的结体,颇有孙过庭《书谱》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境。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也说:“评者议鲁公书,真不及草,草不及稿,以太方严为鲁公病,岂知宁朴无华,宁拙无巧,故是篆籀正法。此《家庙碑》乃公用力深至之作……年高笔老,风力遒厚,又为家庙立碑,挟泰山岩岩气象,加以俎豆肃穆之意,故其为书庄严端悫,如商周彝鼎,不可逼视。”通篇观之,刚劲严整,雄伟挺拔,掺以篆籀笔意,老辣朴拙,以为颜书中最庄重者,当不虚也。
《颜真卿颜家庙碑(下)》 《颜氏家庙碑》系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刊立。大历十四年(七七九),颜真卿执掌吏部,权势并重,自撰《颜氏家谱》敷衍家声,改敦化坊祖宅为颜氏祠堂,又为父立庙,并撰书神道碑铭以颂扬之,即此碑。现存西安碑林。 此碑为鲁公最晚书迹,后人也大抵以此为颜书极限。颜真卿虽年事高迈,但其雄健的笔力、严密的结体,颇有孙过庭《书谱》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境。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也说:“评者议鲁公书,真不及草,草不及稿,以太方严为鲁公病,岂知宁朴无华,宁拙无巧,故是篆籀正法。此《家庙碑》乃公用力深至之作……年高笔老,风力遒厚,又为家庙立碑,挟泰山岩岩气象,加以俎豆肃穆之意,故其为书庄严端悫,如商周彝鼎,不可逼视。”通篇观之,刚劲严整,雄伟挺拔,掺以篆籀笔意,老辣朴拙,以为颜书中最庄重者,当不虚也。
《赵孟頫朱子感兴诗》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为元代书坛领袖。其书初学赵构、智永,后入二王宗室,中年后掺以李北海笔法,是唐以后书法之集大成者。《朱子感兴诗并序》,纸本行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容为朱熹受初唐诗人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启发所作感兴诗二十首,赵孟頫书以赠人。虞集曾曰:“(赵孟頫)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此卷用笔秀润劲挺,结字疏密有别,肥瘦互参,在温润典雅的基础上又不失奇宕多姿之趣,是学习行书的绝佳范本。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永泰二年(766)颜真卿遭权相元载排斥,被贬,开始寄情山水,依托佛道。加之与陆羽、张志和等隐逸之辈的交游,使其愈发喜爱陶渊明式的遁世思想,《麻姑仙坛记》便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书于大历六年(771)四月,是颜真卿晚年重要作品之一。颜氏游览南城县麻姑山后,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该碑点画古朴苍劲,笔意浑厚饱满,结体开张朴拙,字势庄严稳重。
《董其昌方圆庵记 枯树赋》 《方圆庵记》原本是米芾为当时的天竺高僧辩才法师主持杭州龙井山方圆庵所作,原作早佚,有拓本传世。董其昌临米芾《方圆庵记》,绢本手卷,用笔相对米书较缓,结体舒展平和,通篇清秀飘逸,无论从字形、内容还是章法上,都与原作有较大差异,反映出其学古出新,“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艺术追求。 《枯树赋》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羁留北方时所写。唐褚遂良于贞观四年(630)为燕国公于志宁书此册,墨迹久佚,仅有拓本传世,董其昌《戏鸿堂帖》有收录。董其昌临《枯树赋》,纸本行书,高二十七厘米,长三百六十五厘米,为董氏八十岁时所书,现藏朵云轩。此帖以李北海法写褚字,老辣的行笔当中不乏恬静淡然之气,是董其昌晚年行书代表作。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