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极简量子力学》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关于量子力学的入门级科普读物。 在这本书里,我们会了解到许多奇特的新概念、新理论,看到很多不可思议的实验,它们可能乍看上去非常违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直觉,但仔细了解后,你就能发现它们实际非常有趣。它们不仅存在于物理学家的头脑中,还在一步一步地走进现实,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除了奇妙的科学新知,本书还会提到多位与量子力学有关的科学家,他们中有的我们耳熟能详,有的却不那么为大众所知。读完之后,这些形象鲜明、充满创造力且独具个性的物理学家,或许就会在你心中成为如朋友一般亲切的名字。
《10堂极简概率课》内容简介:在16—17世纪,赌博玩家和数学家把随机性从一个难解之谜变成了概率论,在诸多领域中引发了一系列变化和突破,从赌博、数学、统计学、经济学、金融学、物理学到计算机科学。《10堂极简概率课》讲述了关于概率的10个伟大思想背后的故事:是谁构建了这些伟大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哲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10堂极简概率课》的两位作者从16世纪的医生、数学家、专业的赌博玩家吉罗拉莫·卡尔达诺讲起,卡尔达诺提出了“概率确实可以测度”的伟大思想。之后的思想家又陆续就 “频率与概率之间有什么关系”“贝叶斯定理如何改变了世界”“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概率问题”“如何用图灵机生成随机序列”“如何用概率论回答休谟问题”等问题进行了长久的争论、探索和研究。 这10堂课可谓星光熠熠,智识云集,妙趣横生。牛顿、休谟、拉普拉斯、贝叶斯、伯努利、帕斯卡、费马、希尔伯特、玻尔兹曼、庞加莱、冯·诺依曼、丹尼尔·卡尼曼等众位大师会在书中为你授课,讲述概率与数学、经典力学、统计学、哲学、量子力学、计算机科学、宇宙学等学科的“缘分”,解密概率与台球、硬币、骰子、扑克牌、薛定谔的猫、图灵机、鹅卵石、狗身上的跳蚤、你的银行卡密码之间的“黑盒子”。 概率课开始了,赶快坐好听讲吧! ”
《极简地理学》内容简介:《极简地理学》是为你准备的地理学。 地理学包罗万象,它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又时时变化的一部分。从火山喷发到生态旅游,从气候变化到人口增长模型,这些都属于地理学!地理学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视角把多元的新发现联系起来。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全书为自然与社会两大主题,自然部分包括河流、海岸、地壳板块、气候和天气等分支,而社会部分则探讨了人口、城市、工业、经济等话题。你会了解天气和气候是如何形成的 你会认识到城市化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你更能学会把缠绕在复杂问题四周的线索梳理整合。这里不仅有知识,还包含着一种独特而宝贵的思维方式。 哪怕你已经学过地貌如何随时间变化,或者人口增长的经济意义,你也可以从这本书里获得新的启发。如果你仅仅死记硬背过长江的长度、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本书将为你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极简20世纪史》内容简介:风云变幻的20世纪,是技术革新和战争冲突交织的时代。 这本书言简意赅地回顾了贯穿整个20世纪的重要历史事件。新旧世界格局如何完成更替?地区冲突怎样演化成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又是如何走向和平的?殖民时代终结之后,冷战的寒意引发了怎样的危机?……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人们迎来了21世纪的曙光。
《极简天文学》内容简介:作为一本天文学科普读物,这是献给每一颗好奇心的一场星际之旅、时空之旅。 从我们仰头就可以看到的太阳、星星与月亮,到更远的星系乃至宇宙边缘,这段旅程将覆盖930亿光年的空间,横跨近140亿年的时间。 从熟悉的太阳、月亮讲起,直到恒星、星系,再到黑洞、暗物质、大爆炸理论……作者精心编排了一条富有趣味的路线,带我们领略那些我们好奇的关于宇宙的一切,同时体验一段人类探索星空和宇宙奥秘的“浓缩版”认知历程。
《极简哲学史》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入门读物。听上去高深莫测的哲学,是通过一代又一代哲学家不断地追问和求索展开的。 在这本小书里,你会看到两千多年来的哲学家们的思想结晶,领略人类文明的智识之光。作者以简洁晓畅的语言,从公元前7世纪讲起,历数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时期至今的重要哲学家的思想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塞内加、奥古斯丁、笛卡儿、马克思、尼采等。你将了解哲学的起源,读到哲学家的趣事,了解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学习、争论以及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哲学思考。
《极简数学》内容简介:《极简数学》将告诉你如何从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知识,颠覆了传统的记忆法和套用公式法。作者将数学计算与生活中的场景联系,将看似抽象、复杂的运算用实物表现了出来。利用热气球这个模型,令人头疼的数轴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这个竖起的数轴比横轴更直观、更管用呢。 数学经常被称为“非常困难”或“非常复杂”的学科,许多人都对它保持“戒备心”。我们在学习数学时,会通过背诵公式和定理,获得解答数学题目的办法。但对于定理和规律的记忆占据主导作用,至于对其是否理解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 然而事实上,理解定理和规律是解题的关键,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打破解题的瓶颈,而且有利于解决现实中的很多难题。 在这本书中,作者把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学科的知识分解为生活中的场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这些知识的应用。
《极简世界神话》内容简介:《极简世界神话》讲述了历史上重要文明或文化中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包括埃及神话、希腊神话、罗马神话、中国神话、北欧神话等。人类文明伊始,我们的祖先就对世间万物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于是,各个文化中托生出属于自己的神话故事。他们用这些故事解释天空、大地的形成,为人们的道德树立标准,为帝王的尊贵背书。这是人类早期的“科学”。 你会看到为何很多文化中都会出现“全视之眼”,比如《指环王》中的索伦之眼,宗教中的全视之眼 你会了解为什么玛雅文化会认为2012年12月21日为世界末日 你还会知道为什么艺术家都喜欢把能给自己带来灵感的人称为“缪斯”。 读神话,也是读文化,读历史……
作者介绍
《极简量子力学》作者简介:张天蓉: 女,科普作家、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理论物理博士,研究课题包括广义相对论、黑洞辐射、费曼路径积分等,发表论文30余篇,已出版的科普代表作有《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永恒的诱惑:宇宙之谜》《爱因斯坦与万物之理:统一路上人和事》等,现居美国芝加哥。 《10堂极简概率课》作者简介:佩尔西·戴康尼斯(Persi Diaconis),美国斯坦福大学统计学与数学教授。 布赖恩·斯科姆斯(Brian Skyrms),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逻辑学和哲学特聘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教授。 “《极简地理学》作者简介:威尔·威廉斯,牛津大学地理学硕士,畅销书作者,具有多年地理教学经验。 译者:张梦茜,美国纽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科学、健康和环境方向。目前在一家英文杂志社任科学记者。 审校:马志飞,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高级工程师。北京科普作协会员,著有《石头记》《玻璃地球》等,译著《发现珍稀宝石与矿物》,参与审校多本科普图书。曾荣获中国科协首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杰出原创空间奖”等奖项。《石头记》获2017年国土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奖、2018年第九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佳作奖。” 《极简20世纪史》作者简介:(英) 妮古拉·查尔顿, (英) 梅雷迪思·麦克阿德尔 译者:王芳,马冬梅 妮古拉·查尔顿 英国作家。作品多为历史和人物传记题材,包括科学史和哲学史系列丛书“改变世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梅雷迪思·麦克阿德尔 英国作家,编辑。作品包括《中国简史》《中世纪简史》等。 《极简天文学》作者简介:科林·斯图尔特: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知名科学传播人,主要致力于天体物理学普及,长期为英国广播公司、欧洲航天局、英国物理学会以及《卫报》《新科学家》《华尔街日报》等多家知名媒体及机构撰写文章,已出版13本著作,被翻译为19种语言版本。 《极简哲学史》作者简介:(英国)莱斯莉·莱文 英国科普作家,畅销书作家。曾在剑桥大学从事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研究,并同时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译者:陈丽芳 《极简数学》作者简介:(英国)克里斯•韦林(Chris Waring) 克里斯•韦林,出生于伦敦,中学数学老师,曾出版《我应该知道的数学知识》(I Used to Know That:Maths)、《从0到无穷,数学如何改变了世界》(From 0 to Infinity in 26 Centuries: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Maths)。他的作品生动简洁,深入浅出,深受读者喜爱。 译者:康建召 《极简世界神话》作者简介:(英国)马克•丹尼尔斯(Mark Daniels) 英国科普作家,畅销书作家。曾在剑桥大学从事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研究,并同时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译者:薛露然
部分摘录:
旧格局的瓦解 工业革命和海外殖民催生了欧洲财富的急剧增长。18世纪晚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无论是在殖民领域,还是在贸易领域,英国都是19世纪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英国的工业革命风潮迅速蔓延到比利时,之后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纷纷跟进:美国内战(1861—1865)之后,工业革命迅速完成。日本也开始仿效欧洲,推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积极筹建铁路系统,大力发展纺织业和矿业,以期抵御西方列强的殖民征服。
纺织业、钢铁制造、铁路建设及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棉花、铁矿石、橡胶、石油等原材料,还需要能容纳产品的广阔市场,于是各个贸易大国纷纷控制别国,将其变为本国的殖民地。19世纪末,在巨额利润和列强争霸的双重驱动之下,帝国扩张的浪潮风起云涌。英国的崛起势头尤盛,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到20世纪初,法国、葡萄牙、荷兰和俄国也先后成为殖民大国,对自己的殖民属地实施政治和经济控制。在殖民化进程中,德国和意大利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凸现。日本也成为亚洲地区新兴的政治、经济大国,试图在经济领域全盘控制中国。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产阶级和普通劳动工人的数量与日俱增,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分享时代的荣光。20世纪初,大批劳工因居住环境狭小肮脏、工作时间过长、工作环境危险恶劣,开始和富有的雇主阶层对抗,他们要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高的生活标准。这一浪潮最终引发了俄国革命,导致沙俄帝国分崩离析。
和平局面一度使欧洲各国实力急剧膨胀,但欧洲各国的争霸赛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致使各个帝国瓦解,也催生了诸多新生政权。
欧洲蓄势待发 自古以来,欧洲各国一直热衷于与东方建立贸易关系。到了18世纪,葡萄牙、荷兰对亚洲地区的影响逐渐被英、法取代。1858年,英国全面控制印度;19世纪40年代,法国控制波利尼西亚;1887年,法国控制越南和柬埔寨。
1783年,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地的身份,之后一直独来独往,几乎不参与各国纷争。但出于军事战略方面的目的,美国在1898年吞并了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并在美西战争(1898)后接管了西班牙位于太平洋中的殖民地菲律宾、关岛及位于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
从1878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几十年中,欧洲各个殖民大国为了争夺原材料,纷纷扩大势力范围,把世界上剩余的不发达地区逐一收入囊中。欧洲列强对非洲的争夺异常激烈,史称瓜分非洲。除了获取商业和经济利益,欧洲人还把推进殖民化的进程视作一项神圣的事业,试图将之美化成指引原始落后的国家走上文明教化之路。截至1914年,欧洲各国已经控制了地球可居住面积的85%。
瓜分非洲 19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仅剩“黑色大陆”非洲未遭到全面的殖民荼毒。彼时,无论出于追名逐利的目的,还是为了攫取经济、政治及军事策略方面的利益,非洲都是一个诱人的目标。而且征服非洲从技术层面来讲可谓易如反掌:第一,疫苗的研发使人们足以抵御热带疾病的肆虐,这些疾病曾是令殖民者谈之色变的死亡威胁;第二,马克沁重机枪的面世使殖民者可以轻松镇压当地民众的反抗。为了避免自相残杀,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精心策划了柏林会议(1884—1885),邀请欧洲列强参会,就如何瓜分非洲达成一致。
截至1914年,90%的非洲土地处在欧洲的掌控之下(见图1)。英国和法国拥有的殖民属地面积最大,德国位居第三;比利时、葡萄牙和意大利也当仁不让,“成绩”不俗。非洲殖民地为宗主国源源不断地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黄金(南非),同时充作欧洲产品的倾销地,并为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输送士兵。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是保障东西方海路运输通畅的命脉。但欧洲各国无视非洲本土业已存在的势力分布及统治体系,对非洲大陆进行了重新划分,为20世纪的诸多冲突埋下了祸根。
图1 1914年欧洲各国在非洲的殖民状况
大不列颠帝国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1837—1901),英国不断跑马圈地、开疆辟土,领地遍布世界各地。无论昼夜如何轮回,英国总有一片土地普照在阳光之下,故得名“日不落帝国”。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一度控制了全球人口的20%,它是现代社会诞生的首个世界超级大国。
英国的广阔疆域和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这支海军当年几乎垄断了世界各地的贸易线路和商业港口。而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领先优势,也为帝国的征战与扩张提供了物质条件——铁路、汽船和自动化武器。
英国通过进口殖民地的廉价原材料获取了巨额利润,比如糖、茶和烟草等,尤其是来自北美殖民地的棉花。在以蒸汽作为动力的棉纺工厂,棉花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原料。自中世纪以来,传统的毛纺织业就是英国经济的支柱,但棉纺织业最终取代了毛纺织业。英国的棉纺织品涌向全球市场,使印度、埃及等地工业化程度较低的本土产品再无立足之地。
1808年,美国迫于反奴隶运动风潮的兴起废除了奴隶制。在这之前,英国一直从事奴隶贸易,把非洲的奴隶贩卖到美国,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维多利亚女王上台时,英国奉行“重商主义”理念(通过关税保护贸易顺差,即出口总额高于进口总额),像东印度公司这样的垄断性贸易集团大行其道。维多利亚女王当政期间逐渐采用了自由贸易政策(无关税、配额或进出口限制),这一时期的人们坚信这一政策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
致克鲁格的电报
19世纪80年代欧洲人瓜分非洲期间,在南非的德兰士瓦发现了大片的金矿矿脉。大批英国采矿者拥入约翰内斯堡的矿田,引起了当地布尔人的强烈不满。布尔人是荷兰人的后裔,讲荷兰语,当年因为躲避邻近的开普殖民地(英属)的奴役而移居德兰士瓦。
英国把“布尔共和国”视作区域霸权统治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试图密谋推翻德兰士瓦政府。在“詹姆森袭击事件”败露之后,德国皇帝凯泽·威廉二世(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于1896年1月3日给德兰士瓦总统保罗·克鲁格发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向您及您的人民致以诚挚的祝贺!没有友邦力量施援,你们亦能奋力抵御武装外敌入侵,维护贵国和平,捍卫贵国独立。”
威廉二世发给克鲁格的电文激化了英德矛盾,使英国意识到了“完全中立政策”(不惧外敌、不需友邦)的巨大风险。于是,英国很快调整策略,加入了随后把欧洲架上战车的联盟体系。
中立政策的终结 在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中,英国镇压了布尔人的反抗,吞并了他们建立的共和国。但这次冲突点燃了南非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强烈要求摆脱英国统治,获得独立。受到这次事件的冲击,英国人开始担忧英国统治的稳固性,毕竟这是关乎英国经济命脉的重大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