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鹿鸣心理·心理治疗丛书精选(套装10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022年6月23日

简介

1.《心理治疗基础:心理治疗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其他问题》
内容简介: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哪种疗法有效?应该选择哪个流派学习?某种疗法有效是由于该疗法中某种特定因素造成的还是大部分疗法所共同拥有的心理治疗因素造成的?这些共同因素又有哪些?本书对这些心理学里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回答,非常适合作为心理学的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布鲁斯·E.瓦姆波尔德,威斯康辛大学咨询心理学名誉教授,美国专业心理学委员会(ABPP)认证心理学家,2019年获APA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译者简介:袁小燕,副编审,参与《中小学心理学健康教育》教材编写,策划出版多部心理学书籍获市场好评。
2.《接纳承诺疗法》
内容简介:接纳承诺疗法创始人史蒂文·C.海斯的经典著作。接纳承诺疗法(ACT)是一种以研究人的思维如何工作为基础的新型心理治疗模式,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痛苦,以及为何物质与精神的发展难以两全。ACT是一种语境行为的干预方法,运用接纳和正念,以及承诺和行为改变过程,帮助学习者产生心理灵活性。近年来,ACT在国内越来越流行。
作者简介: (1)史蒂文·C.海斯,接纳承诺疗法(ACT)创始人,语境行为科学(CBS)奠基人,关系框架理论(RFT)创始人,国际语境行为科学协会(ACBS)终身主席。 (2)杰森·利利斯,接纳承诺疗法领域里的领先研究人员和国际知名培训师。
译者介绍 (1)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注册督导师,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 (2)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探新》和《心理研究》编委。
3.《叙事疗法》
内容简介:叙事治疗,是咨询师和来访者真正以合作的方式,帮助来访者找出故事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治疗过程。在《叙事疗法》中,斯蒂芬·麦迪根清晰地将这个后现代取向的疗法清晰地展现出来,提出来访者的问题是在社会、文化和政治情境中被制作出来的核心观点,这正是叙事疗法治疗师在咨询过程中所坚持的基本立场。
作者简介:斯蒂芬·麦迪根,在全球开办叙事培训工作坊。2007年荣获美国家庭治疗学会授予的优秀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创新奖。
译者简介: (1)刘建鸿,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译有多本心理、教育图书。 (2)王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学士,哲学硕士,译有《儿童心理创伤治疗》等多本图书。
4.《现实疗法》
内容简介:威廉·格拉瑟基于选择理论的现实疗法在当代治疗中是一种受欢迎的方法。这种方法聚焦于来访者即时的或此时此地的世界,以及来访者当前的行为如何促使他们更接近或远离他们的设定目标。在《现实疗法》中,格拉瑟的主要继承人,罗伯特·伍伯丁从背景知识、发展历史、治疗过程及有效性等方面对这一疗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简介:罗伯特·伍伯丁,国际知名的现实疗法的教育者和实践者,曾获马文·拉莫斯贝格奖。
译者简介: (1)郑世彦,心理学硕士,编辑,心理咨询师。著有《看电影学心理学》,译有《生涯咨询》等。 (2)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探新》和《心理研究》编委。
5.《行为疗法》 内容简介:行为疗法是当前极具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形式之一,它强调行为的功能性,以此来确定目标行为,聚焦于改变和习得新行为。《行为疗法》这本书系统且细致地展现了行为疗法的发展和演变,从理论到技术,从历史到新进展,从传统的行为疗法到现代融入正念的行为疗法,展现了行为疗法如何运用到各类行为障碍的治疗中。
作者简介: (1)马丁·M.安东尼,博士,就职于临床心理学协会和行为与认知治疗协会的理事会,曾获加拿大心理学会和美国焦虑症协会教授奖。 (2)丽莎白·罗默(Roemer),博士,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的心理学教授,积极投身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
译者简介: (1)庄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硕士,参编书籍、发表论文若干,担任过CCTV-7《阳光大道》心理嘉宾。 (2)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探新》和《心理研究》编委。
6.《人际关系疗法》
内容简介:人际关系疗法(IPT)是一种针对抑郁症及其他集中于人际关系机能障碍和精神病症状交叉点的聚焦疗法。IPT的理论基础是这样一种观点,即精神病障碍是在人际关系背景中出现的。治疗的所有部分都一次又一次地旨在将个体症状的发展与其社会环境联系到一起。通过IPT,来访者将学会如何解决现存的人际关系挑战,如何预期将来的人际关系关注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如何促进当前症状的改善,以及如何阻止未来症状的出现。
作者简介: (1)埃伦·弗兰克(Ellen Frank),博士,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杰出的精神病学教授和心理学教授。 (2)杰西卡·C. 利文森(Jessica C. Levenson),目前正在匹兹堡大学读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学位。
7.《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内容简介: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是一种简单并富有成效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模式对人类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它阐明了思维、知觉和认知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治愈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问题方面极其有效,并且尤其适用于教育系统,可以教授孩子们如何避免焦虑,当焦虑产生后又如何减轻焦虑,等他们成人后他们就会以健康的方式去想、做和感觉,减少痛苦的经历,在他们的人生中就会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
作者简介: (1)阿尔伯特·艾利斯,博士,理性情绪行为治疗(REBT)的创始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心理治疗、婚姻家庭咨询和性治疗已超过65年。 (2)黛比·约菲·艾利斯,博士,是澳大利亚的执业心理学家和美国纽约的执业心理健康顾问。
8.《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疗法》
内容简介:在《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疗法》中,杰里米·D.沙弗安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过去一百年来精神分析取向(或弗洛伊德取向)在概念及对现代心理治疗实践之反应方面的发展。
作者简介:杰里米·D.沙弗安,博士,纽约市新社会研究学院心理学教授,是负责临床培训的前任主任。他同时是贝丝以色列医疗中心的资深研究科学家。
9.《生涯咨询》
内容简介:生涯咨询理论聚焦于通过工作和关系进行自我建构。尤其对解决职场人士因职业感到危机或困惑等心理困惑极其有效。
作者简介:马克·L.萨维科斯博士,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授予他约翰L·霍兰德奖,东北俄亥俄大学医学院行为与社区健康科学系的名誉主席和教授。
10.《情绪聚焦疗法》
内容简介:情绪聚焦治疗(EFT)重点强调了帮助来访者接纳、表达和调节情绪,以及赋予情绪意义和转换情绪等方面的策略。并且积极倡导:情绪改变在来访者成长和幸福的永恒或持久的改变中是必要的。
作者简介: 莱斯利·S.格林伯格(Leslie S.Greenberg),哲学博士,情绪聚焦治疗创始人和推广者。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的杰出心理学研究教授。

作者介绍

部分摘录:
你的一位新来访者到了,迟了10分钟,坐在你的对面,一言不发。从来访者登记表可知,这位来访者32岁,非裔美国人,男性,最近刚从金融业的一个白领职位上被解雇。他还表明了他来寻求心理治疗是因为他的妻子已经向他宣布,如果他不能戒酒、戒粗口的话,她和孩子们将会离开他。他穿戴整齐,精心打扮,虽然情绪稳定,但神情疲乏,他的白眼珠上布满了红血丝。
你的脑海中冒出了很多想法,甚至有很多疑问。他抑郁吗?他的酒精使用与他最近的失业有关联吗,还是他本来就有物质滥用的历史?他布满红血丝的眼睛是因为喝酒、哭泣,还是某种药物作用?失业可以引发自我怀疑和关于自我的消极归因,但是他的这些问题仅仅与他的工作身份变化相关吗?或者他的精神问题而导致的表现不佳,他才被解雇的?哪些背景资料是相关的,种族、文化、社区、职业,以及其他?婚姻问题是失业的结果还是这个来访者生活中其他问题的诱因?或者他本来就有抑郁的病史,只是因为雇佣身份的变化而恶化了。他想从治疗中得到什么,是他已经准备好了要做些改变,还是因为接到妻子的最后通牒才来到这儿?还有其他问题需要被挖掘吗?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你此刻要对他说什么,怎样说?你如何反馈他对你建议的反应?
这个简短的心理治疗片段形象地说明了治疗任务是多么复杂。这里需要很多重要的背景知识——要精通生物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并要对行为学有基本了解。不过在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是一幅好的关于治疗如何展开的路线图——对行为的指导。一幅地图是现实的真实展现,一个人是不会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去穿越这个国家的。在心理治疗中,用来指导治疗的现实表征是理论。理论为治疗行为提供了一个框架——问哪些问题,注意些什么,对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怎样去回应,什么时候及如何干预,以及如何评价疗效。治疗师的治疗理念渗透在治疗过程的方方面面。最终的趋势是,治疗不存在一个最好的路线图,而是,有足够多的理论可供选择。
本套丛书旨在向你引介心理治疗理论。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看,这是个动态的过程。你接触到这些理论,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只是一些需要学习的信息。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培养精通和熟悉各种理论的治疗师,而是培养善于利用理论做出疗效的治疗师。在成为一名治疗师的过程中,你需要掌握这里的一些理论去构建你的路线图。你会发现某些理论比其他理论更让人感觉舒服一点,更有逻辑一些。同样,某些理论相比其他理论更适合某些来访者。所以,情况并不是哪个理论最适合你这么简单,最重要的是,最终选择的理论大概就是你所使用的理论中对来访者而言最有效的。可见,这个过程是动态而复杂的。
这一章将会对作为治疗实践的心理治疗做一个简短的介绍。接下来的章节分别追溯心理治疗的历史,考查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并在最后介绍一些关于心理治疗是如何起作用的研究。
作为治疗实践的心理治疗 在许多欧美国家,心理治疗已经作为一种合法而又有疗效的治疗实践被广泛认可。每年估计有超过一千万人接受心理治疗(Olfson et al., 2002; Wang et al., 2005)。在美国,那些因心理痛苦寻求帮助的人中,约40%是从心理学学者、社会工作者,或者心理咨询师那里接受心理治疗;13%是从精神病医生那里接受心理治疗;9%是从一般的内科医师那里接受心理治疗;9%是从人道主义专业人士(非精神健康领域的修道士、精神指导者或咨询者)以及作为补充或者辅助药物治疗提供者和团体(例如,按摩师、自助团体,32%, Druss et al., 2007)那里接受心理治疗。美国每年在心理治疗上的花费估计在57亿~96亿美元(Langreth, 2007; Minami & Wampold, 2008; Olfson et al., 2002)。可见,心理治疗是一项已经建立起来的实践和一项重要的产业。然而,心理治疗作为治疗实践却是复杂的。
首先就是心理治疗是否有效。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将在第4章进行详细阐述。心理治疗的疗效是清晰可见的——那些正在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所达到的成就显然要好于那些不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所达到的成就(Lambert & Ogles, 2004; Wampold, 2001b, 2007)。事实上,心理治疗要比许多已被广泛认可的,但很昂贵的药物治疗更有效,而且没有副作用。在临床实验中,心理治疗已经被证明在对抑郁症、焦虑症、婚姻问题、物质滥用、健康问题(例如吸烟、疼痛、饮食障碍者),以及性功能障碍的治疗上有效,并涉及各个年龄阶段,包括幼儿、青春期儿童、中青年人和老年人(Chambless et al., 1998)。对于各种精神障碍患者,特别是对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而言,心理治疗的优势远远大于药物治疗,它的疗效更持久(即较少复发),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较少有抵抗情绪(Hollon, Stewart, & Strunk, 2006; Imel, Malterer, & Wampold, 2008; Leykin et al., 2007)。研究发现,心理治疗在现实世界中的实践效果和心理治疗在随机的临床实验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一样有效(Minami & Wampold, 2008;见第4章)。
尽管心理治疗获得了认可,并且被认为是有效的,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一些其他问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那些需要精神卫生服务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获得任何形式的关注。近期,一项全美调查发现,那些已经被确诊为患精神障碍(例如,在DSM中所列举的障碍种类;美国精神医学协会,2000)的人中,接受精神健康治疗的还不到40%(Druss et al., 2007)。从这个全国性的调查中得出一个结论,“在美国,有精神障碍的绝大多数人或者没有得到治疗或者得到很少的治疗”(Wang et al., 2005, p.629)。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最需要帮助的来访者而言就更严重了:“治疗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的通常是一些没有得到周到服务的团体,包括老年人、少数族裔、低收入者、没有保险的人,以及边远农村的居民。”(Wang et al., 2005, p.629)可以看出,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心理治疗没有效,而是有需要的人得不到治疗(见第4章)。
我们对患者接受或不接受心理治疗的原因不是完全清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药物疗法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治疗精神障碍。美国每年在心理治疗上的花费是57亿~96亿美元,而另一方面,单单抗抑郁药物每年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30亿美元(Langreth, 2007)!横跨几个国家进行的纵向调查研究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用医学服务(包括精神药物)来治疗精神障碍的人越来越多。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到21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求助于精神科医生,以及兼具心理健康专业(即心理治疗)与普通医学背景的普通医生来治疗心理问题(Wang et al., 2006)。
另一方面,心理治疗的使用在这一时期内却呈下滑趋势(Minami & Wampold, 2008),有很多因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制药公司的广告宣传,纳入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的报销范畴,医疗系统的狂妄自大,等等。2004年,《今日心理学》和“美国太平洋行为健康系统”联合实施了一项哈里斯民意测验,以确定人们为什么接受或不接受心理治疗。结果表明在众多原因中最突出的是花费问题:很多人指出心理治疗太昂贵(39%),或者说他们用于心理治疗的保险总额并不充足(26%)。令人不安的是,考虑到心理治疗的疗效的证据,“感觉心理治疗没有多大帮助”也是许多人给出的理由之一(32%)。当然,很多人也只是认为他们的问题还没有严重到要去寻求治疗(35%)。令很多人惊讶的是,与治疗相联系的“病耻感”比起花费、对疗效的保守态度、病情严重性等理由而言却更少被提及,尽管超过1/5(22%)的人明确指出病耻感是一个问题。超过一半的居民指出心理健康医疗服务难以获得。所以,尽管心理治疗效果明显并广泛使用,但仍然有很多人,特别是那些来自传统的、服务水平低下地区的人,本可以从心理治疗中受益却并不使用它。
有一个观点是,正在接受心理治疗的来访者并不是真正痛苦的人,也就是说,接受心理治疗服务的都是一些患“健康焦虑症”的人。有趣的是,那些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人中,约37%的人在过去12个月里有过《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里所描述的症状;18%的人曾经有过这些症状;13%的人有过或曾经有过合乎标准的其他症状,比如亚临床症状或者某种生活压力事件应激反应;少于4%的人没有任何符合标准的明显症状。在这4%里,只有16%的人正接受心理治疗服务。所以,根据调查的结果来看,只有0.5%~1.0%的没有任何相关症状的普通大众正接受心理治疗(Dress et al., 2007)。
不要忘了,心理治疗始终是一项相对比较新的治疗实践。它开始于大约一个半世纪前弗洛伊德创立的“谈话治疗”,所以相对于在古时候就存在的药物治疗实践而言,在美国以及全世界范围内,心理治疗都是刚刚兴起的一项合法的治疗实践(Pritz, 2002)。如同在第2章将讨论的一样,心理治疗是一项发展的、根植于文化当中的治疗实践(Fancher, 1995; Pritz, 2002)。无论怎样,这个行业已经从长期的密集治疗(一周两三次,并持续几年)发展到,更多的时候,是关注性的、短暂的干预(Engel, 2008)。而且,这个领域依然正在演变。科学的新发现、政策的改变、付费机制的引入,以及心理咨询师自身的成长都影响着这个行业。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心理治疗将会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
心理治疗的界定 至此,我们对心理治疗还没有一个合适的概念界定。因此,在继续之前,我们先界定心理治疗,并讨论一下到底什么是心理治疗。很明显,现有的心理治疗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心理治疗是指用包括“谈话”这种工具来缓解来访者心理压力的治疗实践。在很多方面,心理治疗是一项无固定形式的实践,比如,它被各种心理专业人士及辅导人士所使用,包括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咨询师、婚姻和家庭治疗医生、社会工作者;使用基于各种理论的各种技术;并且与许多相关的行业或领域有紧密合作,例如个体训练、支持小组、职业咨询、指导项目、自助项目(Engel, 2008)。本丛书关注的是被界定为“主流”的心理治疗理论,不过在某些重要的交叉点上,边缘学科中的相关议题也会有所讨论。
一定要记住没有哪个心理治疗的定义是绝对全面的,下面是我们对这个名词给出的定义:
心理治疗主要是一种基于心理学原理的,由心理治疗师对有精神障碍、问题或抱怨的来访者实施的特殊的人际干预,目标是心理治疗师矫正来访者的障碍、问题或抱怨,以及针对特殊来访者和他的障碍、问题或者抱怨进行矫正及个别处理(Wampold, 2001b, p.3)。
有效界定心理治疗将有助于区分心理治疗与其他相近行业,不过要记住,有许多专业的定义、界限和术语含糊其词。然而,和讨论过的许多其他理论一样,重要的就是界定心理治疗这个术语的范围。
首先,心理治疗主要是一项人际干预,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常被冠以谈话治疗的名称。也就是说,心理治疗包含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并且,在许多方面,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交谈就是心理治疗。当然,在治疗阶段中或治疗阶段以外,来访者也可能需要做某些练习,这些练习通常都是治疗师布置的,例如一种让来访者接触某些令他恐惧的场景之类的练习(例如,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被指导着与一位有可能发展为浪漫关系的异性交谈)。不过,这也透露出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干预(Wampold, 2007)。然而,一些现代化实践,诸如借助科技手段进行的干预,是否应该归为心理治疗。电话咨询和在线咨询显然也包含了一种人际关系,虽然不是面对面的。许多人会把闲聊模式中的网络互动归为人际互动和语言干预,因此将其归为心理治疗,尤其针对那些许多重要的个人关系都发生在网络上的一群人而言。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