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碳中和时代-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022年6月23日

简介

碳中和代表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时代中,所有人的财富都将通过碳排放这个媒介进行重新分配,高碳企业的财富会流向低碳企业,增碳行业会流向减碳行业,这些企业的财富重新分配又会逐渐渗透到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让所有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本书从气候变暖的历史背景和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出发,详细讲述了碳中和提出的原因、现状,以及从国家和企业层面如何实现碳中和。同时,本书详细介绍了碳中和带来的一个新兴金融市场——碳交易市场的体制机制及参与方法,以及一个新兴的行业——碳管理行业的业务内容及市场空间。最后,本书以个人角度出发,讲述在碳中和时代下,个人应当如何从日常生活、学习就业和投资理财方面为碳中和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介绍

汪军,四川成都人,留韩硕士,四川大学碳中和客座讲师,公众号“老汪聊碳中和”作者。资深碳管理咨询师、培训师,韩国碳市场专家。2007年加入碳管理行业以来,曾在中韩气候变化领域相关政府、交易所、审定核查机构和咨询机构任职多年,曾任韩国三星、现代、浦项制铁等大型企业的低碳顾问。
在从事碳管理的多年时间里,曾主导过多项国家及省市级碳管理相关课题研究及碳中和标准开发,参与了包括中国、韩国、肯尼亚、尼日利亚、加纳等多个国家的碳资产项目开发,以及国内多个地区企业的碳核查。
曾在英国Climate Policy、韩国农村规划学会、韩国能源气候变化协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科技与创新》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开设公众号“老汪聊碳中和”,著有碳中和原创文章近300篇,是碳中和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自媒体。

部分摘录:
温室气体——工业文明的副产品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能源可以说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人类文明从诞生到现在超过5000年的时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只有近二百多年人类开始利用化石能源的工业文明时代。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开始利用化石能源后,人均可支配的能源超过农耕时代的20倍。我们很难想象,假使没有化石能源,人类是否能够实现工业化,人类的科技能否达到现在的高度。所以,地球上存在化石能源这种东西是人类的幸运。但是,人类在向地球索取化石能源的同时,地球也给人类留下了一个大的考验: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危害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的温室气体,如何处理这些温室气体,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如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大考题。
瓦特与雷德克,煤炭与石油的故事
1764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一位名叫瓦特的年轻修理工接了一门修理的活儿。他修理的机器叫作纽可门机,是一种可以通过蒸汽来做功的机器,这个机器也就是最早的蒸汽机。因为纽可门机设计不合理、热效率低下,当时除了用来给矿井抽水,并没有其他的用处,所以人们不觉得用蒸汽来做功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发明,也不觉得煤炭那黑疙瘩能为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瓦特是个很聪明的小伙子,他在修理机器的时候,一直吐槽机器的设计不合理。然后,瓦特的脑袋里突然闪现了一个想法:既然这机器设计得这么不合理,为什么我不去把它改良一下呢?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他不经意的这个想法,直接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同时也打开了化石能源这个潘多拉魔盒。
蒸汽机经过瓦特长达25年的改良,不但效率大大提升,而且拓宽了应用渠道。它不再只是用于矿井当提升机用,还可以用于几乎所有重复性的机械运动的动力。把它装在车上就成了蒸汽机车,把它装在其他机械上就可以代替风车、水车或者手工。要知道,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人类几乎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大自然、动物或人力。交通基本靠马,磨坊基本靠驴或者风车水车,纺织和其他机械则基本靠人力。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蒸汽机能提供的能量与人力和自然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所以,在所有机械的动力系统更换成蒸汽机以后,都犹如插上了翅膀,效率呈指数提升。而为蒸汽机提供燃料的煤炭,也从默默无闻一跃成了当时当之无愧的新能源,它让全球上千万的马匹不再沦为交通工具的动力,也解放了无数劳动人民的双手。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类对煤炭消费的疯狂增长,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英国的煤炭消费增长极其缓慢,但在之后就一飞冲天。根据历史数据,英国的煤炭产量在18世纪初期为300万吨左右,而在瓦特完成蒸汽机改良后,煤炭产量就迅速增长了10倍,到1836年,英国煤炭的产量就达到了3000万吨,并且一路飙升,直到1913年达到3亿吨的峰值才慢慢下降。后来英国经历了1952年的伦敦毒雾事件,该事件造成约1.2万人死亡、约15万人住院。
1859年,当年轻气盛的美国人艾德温·德雷克第一次运用机械化手段在西宾夕法尼亚成功采集到石油时,他一定不会想到,多年以后,石油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最为重要的“新能源”。它让机械系统从蒸汽机升级到了更高效的内燃机,同时也解放了动物,只是他解放的不是作为交通能源的马力,而是作为照明能源的鲸脑油。
虽然煤炭已经被广泛用于各种工业,但是在提供照明方面一直无能为力,你可以想象一下拿一块煤炭放屋子里用于照明的画面。实际上,直到德雷克发现石油之前,欧洲的富裕阶层都青睐于一种用鲸脑油制作的蜡烛,这种蜡烛最明亮稳定而且无任何异味。但这种干净明亮的蜡烛造成了超过400万头鲸鱼被疯狂虐杀,捕杀这些鲸鱼的人大多是第一批到达美洲的英国人,这也是美国建国以来赚取的第一桶金。
马儿感谢煤炭,因为煤炭让马儿免于苦力。英国感谢煤炭,因为煤炭让英国成为第一个全球性霸主国家。鲸鱼感谢石油,因为石油让鲸鱼免于屠杀,美国感谢石油,因为石油让美国成为第二个全球性霸主国家。其实,全人类都应该感谢煤炭和石油,因为正是煤炭和石油的发现,才使得人类科技技术突飞猛进,才能让我们现在变得衣食无忧。
但现在,我们不再感谢化石能源,因为我们发现,使用化石能源会产生一个对整个人类造成长期威胁的副产品——温室气体。
关于温室气体的一些数据
我们知道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但对于一个刚刚接触气候危机的人来说,我认为比起长篇阔论,列出一些简单直观的数字,可能更能够让人迅速了解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性以及碳中和的紧迫性。所以,在这一小节里,将列出几组简单的数据,让读者们感受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
零下19℃和零上14℃
首先,温室气体并不完全是人造的,大气中天然就存在温室气体,也正是这个原因,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态系统才得以维系。因为如果一点温室气体都没有,全球的平均气温将是零下19℃而非现在的零上14℃。所以我们要消除的,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而不是所有温室气体。那么人类到底向大气中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呢?
280ppm和416ppm
以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例,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中自然存在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为280ppm[1],这部分的温室气体是我们不用减也不能减的部分。工业革命之后,人为造成的二氧化碳浓度又增加到了多少呢?根据美国NASA观测的数据,2021年4月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了416ppm,如图1-1所示。
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有个最高研究组织叫作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这个机构是由联合国发起的跨国研究机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及地球生态的影响,全球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所有决策都基本以这个机构的研究报告为基础。
IPCC通过研究得出的其中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如果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升温超过2℃,那么将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这就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底线,所以早期的相关国际都是以将全球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为目标。而1.5℃正式登上政治舞台要推后到2015年的《巴黎协定》。《巴黎协定》中对温室气体控制的目标描述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在之后各国的政策行动中,都基本按照1.5℃的目标在制定相关政策,1.5℃这个目标就变慢慢成了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需要特别注明的是,当前的温室气体浓度已经导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1.1℃,所以,留给我们可上升的温度空间并不多了。
500ppm和430ppm
控制温度的主要方法就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而温室气体浓度与全球温度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根据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14减缓气候变化决策者摘要和技术摘要》(AR5),如果要把温度上升控制在2℃以内,就需要把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500ppm以内,而如果要控制在1.5℃以内,那么则需要把二氧化碳控制在430ppm以内。而我们上面已经提到,2021年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了416ppm,430ppm可以说是近在咫尺。温室气体浓度与温度上升的关系如图1-2所示。
根据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人类到2011年已经累计排放了1.9万亿吨的二氧化碳。1.9万亿吨是什么概念?当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420亿吨,以这个速度,我们只需要45年就可以让工业革命以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翻一番,当然这个场景在碳中和大背景下基本不会出现。
根据IPCC的报告,如果需要大概率将人类造成的温度升幅控制在2℃以内,需要将人类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控制在2.9万亿吨之内。截至2020年,人类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2.26万亿吨。这代表人类总共可排放的二氧化碳空间只有6400亿吨。而如果想把温度控制在1.5℃以内,这个空间还需要降低到4200亿吨。也就是说,按照当前的排放速度,10年内就会把全球的排放额度用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不言而喻。
所以,光从数字的角度上看,人类即使到2050年完全实现了碳中和,届时人类累计的温室气体排放不但会远超1.5℃的2.6万亿吨,也会超过2℃以内的2.9万亿吨。好消息是,IPCC对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是以2100年为目标的。2050年虽然会超过430ppm,但我们还有50年的时间实施负排放,以最终达到210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430ppm以内的目标。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