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日本原创力-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022年6月23日

简介

奥特曼、Hello Kitty、emoji表情、Cosplay、动漫、宫崎骏、村上春树……书中提到的这些创造改变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我们与他人沟通和与自己独处的方式,以及我们塑造自我身份的方式。2015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发表演讲感谢日本发明了漫画、动漫和emoji。
废弃金属如何变成了全球人梦寐以求的玩具?“卡哇伊”为何能够打败性感?为何手艺比创新更重要?盒子如何定义了日本的物质文化。日本为什么被称为“婴儿的天堂”?炽热的、难以抑制的游戏感与渴望新事物、逃避、焦虑的御宅族有和关联?娱乐如何开始成为一种工具? 很多产品看似无关紧要,为何最后必不可少。一整个星球的幻想家,为何由日本制造。
《日本原创力》除了讲述日本创意产业与商业的全球崛起历程,还有关于匠人、艺术家、商人、天才与怪人的故事,他们在我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重塑了我们的现实。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关键性因素从来没有被如此地彻底地剖析过。

作者介绍

马修·阿尔特,美国记者、作家、翻译、主持人,一个在日本生活了20年的“日本通”。他经常为《经济学人》《纽约客》在线、《连线》(Wired)、《独立报》等媒体供稿,他还长期担任NHK世界频道的节目主持人。

部分摘录:
美国征服者乘坐在底特律制造的战车,审视着他们打败的国家。连续数月的轰炸造成了超乎想象的破坏。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东京是全球第三大城市,拥有近700万人口。经过征兵、平民伤亡和大规模撤离,到1945年秋天,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人口。这座城市本身也只剩下了一半。战地记者马克·盖恩描写他初次驶入这座被占领的大都市时说道:“火车和机车的架子在轨道上散落着,被火烧过的电车就那么矗立着,铁皮卷起,上方垂着断了的电线,支撑的铁杆弯曲起来,仿佛是蜡做的。残破的公共汽车和汽车就那样被丢弃在路边。在从碎砖灰泥上升腾起的尘土中,这片人造的沙漠丑陋凄凉,模糊不清。”烧焦的尸体仍然躺在瓦砾之下,散发出的恶臭弥漫在寂静的街道上。在这阴森的景象中,工业文明发出的唯一声音,是美国吉普车的隆隆声。
这种官方指定的“重0.25吨,长4米、宽4米的美国陆军指挥侦察卡车”是专门用来运送东西的,由汽车制造商威利斯-奥佛兰和福特根据军方指定规格,批量生产而成。这种吉普车几乎没有什么舒适性可言,却坚不可摧。它四四方方,车身是敞开的,人就算只坐一会儿都会非常辛苦。这种单调却可靠的车辆,既实用又与众不同,美国人也深知这一点。艾森豪威尔将军甚至称,吉普车是盟军赢得“二战”的四件法宝之一,另外三件分别是:道格拉斯C-47运输机、反坦克火箭筒和原子弹。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日本被另外一个军事强国占领,一点点地收拾着主要城市的碎片。这段日子里,吉普车始终在日本街头奔驰。对于日本成年人来说,吉普车不可避免地象征着投降和权力的丧失,激起一种夹杂着失落和渴望的情感。对孩子来说,它们代表的是伴随着发动机发出的嘈杂声倏然而至的分发糖果的人,分发好时牌巧克力、火箭炮牌口香糖、好彩牌香烟,这些东西都是美国文化的产物。吉普车确实散发出一种魅力:形似虫子眼睛的前灯和七排前格栅,像是一个人在咧着嘴笑。这种吉普车看起来像是漫画版的汽车。事实上,“吉普车”这个富有标志性的名称,很可能来自大力水手漫画书。大力水手的死党“吉普尤金”最早出现在1936年,并成为那个时代的皮卡丘。他是一种通身黄色、毛茸茸的奇幻生物,只会发出“吉普”(jeep)的音——听起来很像“GP”,即General Purpose(通用)的缩写,所以吉普车也被称作“GP”。
美国直到1952年才正式结束对日本的军事占领。美国为日本制定了新的宪法,日本大部分地区重新获得独立(美国对冲绳的控制仍将持续二十年)。尽管如此,美国的吉普车仍然在日本领土上肆意驰骋,因为日本的主权建立在接受《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它更广为人知的是日本名称的缩写“安保”,以下简称《安保条约》)的基础上。这份条约极不公平,从一开始就让饱受战争之苦的日本人民深深地厌恶。《安保条约》规定美国有权继续在日本全境驻扎军队和使用军事基地,并且这些军事基地独立运作,不受日本法律约束。这些军事基地其实就是永久的占领区。
按照要求,只要是美国士兵从一旁疾驰而过,无论他们是在执行公务,还是和新认识的当地女友兜风,日本警察都必须向他们敬礼。在那段战后岁月里,多数日本孩子最早掌握的英语单词是“Hello”(你好)、“Goodbye”(再见)、“Give me chocolate”(给我巧克力)和“Jeep”(吉普车)。
1945年,由于工业部门被彻底摧毁,日本的制造能力遭到严重破坏,这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日本这样一个如此依赖于实物的国家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从1854年最早接触西方开始,日本一直依靠制成品与外界架起桥梁。
19世纪中叶,一支美国海军舰队意外出现在日本海域,迫使幕府结束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闭关锁国。毫无疑问,美国人以为他们会见到一个生活水平低下、亟须开发的落后国家,结果他们见到的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消费经济体,不仅满足了国民的日常需求,还为热切的民众提供了书籍、艺术品、家具、装饰品和时尚配饰。即使在前工业时代,日本国民也追求并且珍视这些小型奢侈品。
盒子,隐喻意义的盒子和字面意义的盒子,定义了日本的物质文化。精心布置的便当盒不仅能更好地展示食材,而且能刺激食欲。俳句只有三行,分别为五音、七音和五音,这类富有挑战性的局限,让人将创造力运用到被称为“单韵诗”的艺术中。包装艺术也是如此,日本人在美学表现上投入了与物品本身一样的功夫,无论是顶级怀石料理的悉心装盘,还是礼品包装袋或包装盒,都精美到能与实际内容的价值相媲美,甚至超过其价值的地步。
这些从包装上获得的愉悦感,是世袭种姓制度的产物。这种制度将公民分为三六九等:武士位于社会顶层,其次是农民、工匠,商人则在最低层。然而,对包装的热情,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无论是街头日常采购所用的功能性风吕敷(日本传统的包袱布),还是在豪华百货商店看到的精美包装。
百货商店的字面意思是“数百种产品”,是现行百货公司的传统形式,日本人称之为“depaato”。日本拥有世界上最早、经营时间最长的百货商店——成立于1611年的松阪屋和起源于1673年的三越百货。这绝非巧合。江户——1868年以前东京的叫法——拥有一百万居民,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数百年来,类似三越及其众多竞争对手这样的百货公司,一直以出售最优质的产品为豪,这些产品能够将来自城市的顾客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精致的和服,做工精美的家居用品、珠宝、配饰,各种享乐产品,如糖果、玩具等。所有产品都被包装得恰到好处,伴随着店员的深深一躬,被递到顾客手中——隆重的外表和其中的内容一样重要。包装不仅关乎对物品的保护,其本身还是一种艺术形式,是对物品和消费者的尊重。
那些精致的盒子中藏的是什么呢?在19世纪末,盒子中是雕版印刷、工艺复杂的书籍、陶瓷制品、时尚配饰、锦缎,以及其他供有品位的日本人消费的美物。这深深地吸引了西方艺术家,他们开始质疑有关美学和设计由来已久的观点。印象派画家,以及从他们那里获得灵感的人,如德加、惠斯勒、梵高和图卢兹·劳特雷克,将自己沉浸于歌川国芳和葛饰北斋妙趣横生的艺术作品之中,以摆脱僵化的欧洲风格的桎梏。不久之后,日本的物品开始改变其最初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查尔斯·蒂芙尼利用日本风格,将一个简陋的文具商场提升为美国城市文化的顶级供应商。他在梳子、餐具、银器、彩色玻璃等常见的奢侈品中,加入了一些富于异国情调的图案,这些图案,灵感源于或是直接抄袭葛饰北斋及其他人的作品:鱼、海龟、花、蝴蝶、昆虫。这就是西方世界最初接触职人的手工艺品所产生的影响。日本工匠在其手艺中倾注了心血,因为手艺就是他们的命运,是由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秩序所决定的。职人传统从残忍的武术学徒制中获得启示,将掌握某一媒介的形式、完成和展现放在主要位置,创新次之。只有经过多年的机械性训练,才能去创造新东西。你可以称之为“在框架内思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存在这种对细节、形式和礼节的过分关注,这片奇异的土地令早期观察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它的玩乐精神。美国教育家威廉·埃利奥特·格里菲斯在1876年指出:
我们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有这么多的玩具店,或者这么多出售小孩子喜欢的东西的集市。每座城市的街道都商店林立,里面陈列着各形各色的玩具,像圣诞长袜那样塞得满满当当。不仅城市如此,在小镇和村庄中,也能找到至少一个儿童集市。
19世纪末期,当西方时髦人士贪婪地消费着木版画、玻璃器皿、纺织品和其他成人用品时,事实上,对日本蓬勃发展的出口业来说,其支柱却是玩具。那时,中世纪的种姓制度已经不复存在,现代化和“赶超西方”的理念大行其道。这个国家努力追赶西方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出口。玩具制造是大生意,现在如此,当时也是一样。德国、英国、法国都在争夺向世界儿童供应洋娃娃、木马、铸铁士兵的领先地位,日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混乱为日本提供了等待已久的机会。
1915年在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一个华丽的展台上摆满了东京、名古屋、京都和大阪的玩具制造商生产的玩具,有用制型纸做成的圆滚滚的达摩不倒翁,有迷你纸伞、皮影,还有精美的瓷娃娃。日本政府在那里以及其他地方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宣示了其雄心壮志。这些玩具供应商不断推出各种新产品,因为劳动力价格低廉,产品也便宜得多,他们很快超越了西方制造商。一个熟练的日本工匠一天的收入可能相当于一个美国人要求的小时工资。“日出之国”的玩具制造商深谙此道,以至于到了1934年,美国玩具公司向政府发起请愿,要求政府征收关税,帮助他们阻止日本玩具“入侵美国市场”。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似乎永远终结了日本对全球玩具业的企图。然而事实上,战争结束后,从战火中诞生的第一件产品就是一个玩具。这件粗陋的产品是由一名已经多年没有做过玩具的大师级工匠打造的,代表着日本迈出了重返世界地图的第一步,并逐渐赢得日本成年人、孩童,及其曾经的征服者的心。
小菅松蔵1899年出生于日本最遥远的边疆:北海道东北部鄂霍次克海中的一个寒冷的岛屿——择捉岛(伊图鲁普岛)。择捉岛被高耸的白色悬崖环绕,一直以来都是土著阿伊努人的居住地。17世纪末,择捉岛首次出现在地图上,阿伊努人、日本人和俄国人之间争夺领土控制权的漫长拉锯战自此开始。择捉岛虽然地处偏僻,但处于战略位置,周围是水产丰富的深水区(1941年,一艘日本帝国海军航空母舰就是在做好轰炸珍珠港的最后准备后,从择捉岛港口出发的)。经过长时间的谈判,俄国人于1855年正式将该岛割让给日本,开放了岛屿的开发权。
择捉岛上的生活非常艰苦,海水冰冷到即使在盛夏也不能游泳。那里除了小学没有更高级别的学校,年轻人只有两种工作选择:登上渔船或者进入当地的罐头厂。然而,野心勃勃、充满好奇心的小菅有更高的志向。17岁时他远赴东京,进了一家专门做锡制玩具的公司,跟着老板井上真司做学徒。锡成本低、可加工,而且耐用,是做易拉罐的首选,也是制作耐用玩具的理想材料。小菅正好赶上了日本玩具业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长期以来,全球玩具贸易一直由德国公司主导。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迫使德国公司从制造玩具转向制造战争用品。因急于接管德国放弃的利润丰厚的市场,日本玩具制造商快速崛起。1912年至1917年,在短短五年内,仅日本对美国的玩具出口就翻了两番,而且增长潜力无限。
在多年老工匠的指导之下,小菅掌握了这门手艺,熟稔看似不起眼的各种细节:蓝图和设计,装配和焊接,在马口铁上画和印彩色图案,还有最重要的模具——形同铁砧的块状冷钢,他用手工工具将锡片精心加工成每种产品特有的形状。模具装在巨大、隆隆作响的压力机上,这就是锡玩具车间跳动的心脏。
1922年,小菅成立了小菅玩具制造公司,当时他才23岁。我们不知道他是如何获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