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心智突围-电子书下载

励志成功 2022年6月26日

简介

人全身的细胞每七年更换一次,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人的心智模式也需要不断迭代,重塑全新的自我。
本书围绕定位、认知、心境三大主题,精准绘制成长地图,为我们提供了随机世界的生存指南。只要经过重新定位、升级认知、自我精进、发掘潜力以及自我重塑五个步骤,我们就能找到终身成长的密码,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和未来。个人成长从不需要外部工具的加持。与其读懂趋势,不如先读懂自己的心;想要突破外界的限制,不如先突破“看不见”的操纵者——心智系统。

作者介绍

Windy Liu,毕业于武汉大学,曾任世界500强企业测试负责人,36氪特邀作者,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签约作者,公众号“自言稚语”主理人。
文章广受“新华社”“共青团中央”“高龄资本”“经纬创投”“管理的常识”“灼见”“LinkedIn”等几百家知名公号转载,并收录于共青团中央的出版刊物。一直走在探索人生哲学,追求自我成长的路上。

部分摘录:
自我设限, 是人生黯淡的最大根源  如何打破限制性心智模式? 问你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失去了双腿,你会怎么办?
有人会想,没有腿,该怎么走路?不能走路,该怎么去工作?没有工作,该怎么维持生活?生活不能自理,那我也就完了吧?
太多的人,不去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来解决问题,而是被困在自设的牢笼里。他们的逻辑是——想要好好生活,就必须工作,要去工作,就必须依靠腿来走路,没有腿,就什么都做不了。
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尼克·胡哲,是一位著名的励志演讲家。他天生没有四肢,但却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学会了写字、游泳甚至是打高尔夫球。尼克在19岁的时候打电话给学校,推销自己的演讲。在被拒绝了52次之后,他获得了一个5分钟的演讲机会和50美元的报酬,开始了演讲生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尼克在世界各地发表了数千场演讲,用他的生命书写了无数的奇迹。
不具备完美身体的尼克·胡哲,没有因为自身的缺陷而给自己设限,反而主动地解锁了命运中各种艰难的关卡。
人生不设限的人,往往都有一套有益于自身发展、能够融入社会环境的心智模式。反观我们大部分人,心智折射出来的行为习惯往往是限制个人发展的。
自我设限的三种心智模式 家养的鹦鹉,如果不放在笼子里,一般都会有一根铁链拴着它的脚,防止它飞走。但墨西哥的鹦鹉并不需要一根真实的铁链,因为一根隐形的铁链已经占据了它的心智,牢牢拴住了它的脚。
当墨西哥鹦鹉刚出生没多久就会被放置在一根棍子上,然后训练它的人会突然一下把棍子抽走,它就摔下来,然后又让它站在棍子上,又抽走,再让它摔下来。为了避免从棍子上摔下来,它会牢牢地抓住那根棍子,直到你再怎么抽棍子,它都不会掉下来。这个时候,它对于不抓紧这根棍子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所以它的整个心智空间都被这种恐惧填满了。
当它长大之后,羽翼丰满可以飞翔了,但因为它的整个心智空间早已被这种恐惧意识、风险意识所填满,所以它不敢尝试飞翔,只愿意牢牢抓住那根棍子,因而主人根本不用拿铁链拴着它。
尽管眼前是一片广阔无边的空间,但是它内心的空间格局却已经小到只能容纳下那根棍子。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早就被恐惧、担心、焦虑以及各种垃圾信息所填满,所以心智空间非常拥堵,自带一种狭隘的心智模式,不愿意去发现新的事物、做新的尝试,所以我们的世界也局限于眼下,作茧自缚。
自我设限很容易造成一个人没有格局,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不确定性、不可能性。
由于这种对外在风险和困难的恐惧意识,他的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都会明显变弱,只敢固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牢牢抓住那些确定的东西。
所以,很多人喜欢为自己的人生提出各种条件——“只有拥有了这个,才能实现那个……”“等我们怎么怎么样了,才能怎么怎么样……”
事实上,自我设限源自那些掩藏于恐惧之下的限制性的心智模式:
模式一:没有希望 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就像有的人因为遭受过太多的挫折,面对生活就会有一种“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做过一个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一摇铃铛,就施加电击,反复多次之后,再把笼门打开,结果大多数狗听到铃铛响,并没有逃跑,反而是躺倒在地,等着被电。
这种本来可以规避伤害,却选择绝望地等待痛苦降临的心态,就是习得性无助。
生活中一旦有过几次难堪的遭遇,人就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颓丧状态。于是这种没有希望的限制性心智模式,会让很多人在心底给自己暗示——“我总是做不好,我命中注定就是这么倒霉。”
模式二:无能为力 虽然你认为目标有可能实现,但却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得到想要的结果。
我有一个朋友,非常羡慕插画师的工作,但是他总是认为自己缺少专业学习,没有专业素质,对自己成为插画师感到力不从心。
这种限制性的心智模式背后的潜台词是——“别人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但却不是我。我不够好,我不够有学识,不够有能力来达成目标。”
很多抱持这种信念的人会自发地给自己设置门槛,因为自己不是专业出身,就放弃了原来的梦想;因为自己不够漂亮,所以就自惭形秽,自认找不到理想的恋人;因为自己没有积累足够的财富,所以就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模式三:没有价值 很多人的自我认同感低,喜欢把自身的缺点无限放大,而这种无价值感会让你虽然相信目标有可能实现,甚至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但却会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它。在社会上,有些人明明很有才华,却总是不敢去尝试新事物,不愿主动去争取机会,结果屡遭败绩,而这又进一步增强了他的无价值感。
这种没有价值的心智模式,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自我妨碍情结。心理学家马斯洛就专门研究过这种心理现象。他发现很多人并不会拼尽全力去追求最好的结果,而是越靠近成功,就越容易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干扰自己的表现,比如刻意的疏忽、拖延等。
这种无价值感,会让我们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故意去设置很多障碍,以便让自己在失败的时候,看起来好像只是因为自己不努力。
无价值感,其实是内心缺乏安全感,背后传达出来的信息是: 我什么都不是,我这个人有太多问题,我不配获得幸福和健康。
没有希望、无能为力、没有价值这些限制性的心智模式,在我们的内心架起了一堵高墙,让我们无意识地给自己的人生强加许多枷锁。
识别自我设限的一个关键问题 “没有希望”和“无能为力”这两类限制性心智模式,往往都是没有回答“如果 / 怎样”式问题的结果,它们直接让我们无意识地相信一些假设和前提,从而给自己的人生设置障碍。
回答“如果 / 怎样”式问题,就是在识别心智模式背后的意图和前提假设,进而发现限制性信念,对它进行更新或者替换,最终让思考和行动都不再受限。
如果你想要去旅行,但你却觉得去旅行就必须有很多钱。这时候,你就需要问问自己——如果没有很多钱,我能怎样去旅行呢?
当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即使没有很多钱,你依然可以去旅行。你可以选择在居住的城市完成徒步计划,参观从来没去过的博物馆,去到从来不曾踏足的大街小巷。
谁又规定了旅行就一定要去日本、欧洲、东南亚呢?那不过是流行的消费主义强加给我们的观念罢了。即使是在自家的后花园,你依然能够看到一个新奇的世界。
其实自我设限中的大部分假设和前提都只是纸老虎,在经过思考之后就会变得不堪一击。而当我们回答“如果 / 怎样”式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开启了人生的探索之旅。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