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吾心可鉴:跨文化沟通-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022年6月27日

简介

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习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
《吾心可鉴:跨文化沟通》从文化和心理学的双重视角,分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观、跨文化沟通障碍的突破与克服、跨文化沟通影响力与说服力以及跨文化沟通创新与实践四个部分进行详述。
开篇导入跨文化沟通的界定、特点、应用场景、必要性、能力要求,继而阐释语言障碍、沟通风格障碍、认同感障碍和文化心理障碍的突破与克服,解析跨文化过程中的影响、说服、对话、沟通、冲突等,最后延伸到如何推广中国文化。

作者介绍

彭凯平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 年至今)。
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1997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和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
2008 年5月起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
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联大报告。
2015 年当选山东卫视《中国好先生》节目“中国十大好先生”。
2016 年当选人民网“健康中国年度十大人物”。
著作《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获 2017 年“人民网健康中国十大图书”
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 340 多篇,国际引用率多年高居中国心理学家榜首。

部分摘录:
跨文化沟通的第一步实际上在你说第一句话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跨文化沟通的准备阶段,最初的心理准备已经是跨文化沟通的开始。开始一段跨文化沟通的对话,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一、心理准备 在跨文化沟通开始前,必须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要对沟通的目的、方式、意义有足够的了解,对对方的文化背景、文化特性和差异有充分的认知,即要对本书前三篇所涉及的问题有足够的掌握和领会。
另外,我们还要熟悉将要讨论的问题,最好列出一个问题清单,划定提问的先后顺序和问题的难易程度。
在行动上,有两件事情要做。
1.注视对方的眼睛 西方人常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大部分西方文化鼓励、提倡和欣赏眼神的接触。而东方文化,则不鼓励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
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你习惯用眼神交流吗?
因此,对于我们来讲,首先要克服的心理障碍就是要做到目不转睛地看着对方。眼神的接触代表了心灵的沟通。与对方对话的时候,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特别是在最初的自我介绍阶段。当然,我们不应该过长时间地看着对方,因为长时间的凝视可能会被误解为一种敌意。而当对方是异性时,过长时间的凝视甚至容易被误解为有性企图。所以,注视对方时,把握好时间长短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
2.向对方微笑 也许控制我们自己的眼神并不像说得那么容易,但是控制我们自己的面部表情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在跨文化沟通的时候,要尽量微笑。当我们是发自内心地愿意与对方进行沟通或对话时,就应该尽可能地释放自己的微笑。如果我们觉得实在很难控制面部肌肉,不妨在与对方进行对话前,想想一些令人高兴的事情。微笑来源于快乐的体验,所以让内心先快乐起来,微笑就会自然而然地显露在脸上,而对方也会自然地做出积极的回应,这就标志着一个积极沟通的开始。
二、第一句话 在与一个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沟通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是很多人会遇到的难题。初次见面时,人们通常会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英语中的常用问候语是“Hi”“Hello”“Good morning”“Good evening”等。这样的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使用较少,我们打招呼时常用的是“你吃过饭了吗?”。但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所表示的就不是打招呼了,而是表示邀请对方共同进餐。中国人在见面时还有一些常用语,如“你去哪里?”或者“你是上班还是下班?”。说这些话时,我们并非真的想知道对方到底要去做什么,只是一种问候的方式,对方随便给个回答就行。但在西方,若这样去问对方,往往会让对方不高兴,因为这样的问题涉及个人隐私。再如,中国人见面,询问对方的年龄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西方,却会被认为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在西方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很注意隐私,注重个人空间,他们有“好篱笆促成好邻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的说法。所以,在跨文化沟通中,中国人应该回避婚恋、年龄、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话题,这样才能使谈话顺利进行,达到成功沟通的目的。
不同文化的人,打招呼的问候语很不相同。西方人即使是与陌生人见面也会打招呼,不熟悉的人之间见面会问:“今天开心吗?”中国人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在中国只有特别亲密的关系才会关心对方是不是开心,而且一般都是在谈话比较深入之后才会问这样的问题。同样,我们中国人很少与陌生人主动打招呼,而“你吃饭了吗?”“你到哪儿去?”等都是认识的人之间再平常不过的打招呼用语。而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会觉得很奇怪,甚至产生不满。因为在西方国家,即使是陌生人之间面对面而过,也会点头微笑,或者说声“你好”来打个招呼。而“你吃饭了吗?”“你到哪儿去?”则必须是熟人之间谈话深入之后且真的有必要这么问的时候,才会涉及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西方社会,连小孩子都会认为是干涉个人隐私的:“我吃没吃饭,我要去哪里,为什么要告诉你?”
其实帮助我们恰当地说好第一句问候语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其中的关键确实是首先要想方设法地取得对方的信任。
第一句话该说些什么呢?
第一种选择是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和职位。如果我们知道对方的名字,最好直接称呼对方。这样做在对方看来,表明你对他很感兴趣、很重视。
著名导演大卫·弗兰科尔(David Frankel)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王”米兰达在她举办的大型时尚宴会上迎接宾客时,每当一位客人出现时,她的两位助理都会在她耳边提醒她客人的姓名和职位,以及客人的随行人员的姓名及其与客人的关系,以便她在客人走到面前时能够准确喊出客人及其随行人员的名字,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问候。这种打招呼的方式让每一位到来的客人都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尊重。不管是真的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还是经助理、工作人员提醒而获悉被接见人的名字,产生的效果都是让对方感到被重视。当然,自己真的记住对方名字的效果,不言而喻,肯定更好。直接称呼名字可以使对方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这种技巧在跨文化沟通中同样适用。
第二种选择是介绍自己,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工作单位及相关背景。但是,千万不要用一个还未解决的问题来开始一场跨文化的对话,这样做的话,你只会令对方反感或产生敌意。
第三种选择是做出一种有意义的提示。比如,当别人问候你的时候,除了简单地回答“很好”或“谢谢你”之外,还可以加上你想让对方关注的要点,比如,“我很好,希望今天能够很好地合作”,或者“我很好,我有一个想法想跟你交流”。常用的利用第一句话作为提示的表达,是对自己身份的阐述。如当谈到自己的姓名时,可以马上点出自己在这次对话中的身份和角色,简要阐述对话的目的,告知对方自己就是其需要对话的伙伴。
了解沟通者的文化习俗,选择恰当的问候动作,这在跨文化沟通中至关重要
第一句话说出口,也应该伴随着第一个动作。最常见的第一个动作是握手。一般来说,握手应该是有力的,最好是与对方的力度相一致。对方用劲,你也用劲;对方用力小,你也要用力小。握手的力道往往传递了我们对别人的态度。一个积极的、有力度的、正确的握手方式,传递了我们的可信度以及对别人的尊重和重视;一个无力的、漫不经心的、错误的握手方式,传递的就是不利于我们的信息以及非常糟糕的印象。同时这种印象无法用语言来弥补,因为这种不礼貌、“死鱼”式的握手方式会让别人觉得我们傲慢、冷淡、无知甚至愚昧,让别人感觉到被拒绝或被排斥,这在跨文化沟通伊始便严重地破坏了我们自己的形象。需要注意的是,异性之间握手的时候,一定不能过于用力。
在有些文化中,初次见面时问候动作可能不是握手,而是亲吻、鞠躬、作揖、拥抱等。在东方文化里,鞠躬是一种很正式的问候动作,且有很多讲究。在西方文化里,拥抱和亲吻是比较常见的问候动作。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行动的话,最好先观察别人的行为。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了解对方的社会关系及地位,因为不同的社会关系及地位决定了问候行为该由谁启动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
三、开启对话 心理学家认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开始一段对话,都要使它以正面的方式出现。最好以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来开始一场跨文化沟通。一个很好的策略是先问两三个有明确答案的问题,然后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再之后问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这样能让对话的气氛更为轻松。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开放性的问题,也应该是相对比较容易的问题。对方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出对这些问题和对方的回答感兴趣。不要太在意对方回答问题的质量,因为这只是启动沟通的一个开端。
哪些问题是“容易”的开场问题呢?如天气,在气候多变的地方,询问天气是最保险的开场白;又如最近的新闻,问问对方有什么想法或感受;再如关心一下对方的家庭情况、居住地、子女、学习经历、节日生活等。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