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战略破局-电子书下载

经营管理 2022年6月30日

简介

本书全景式深入呈现了在内外部环境风云变幻、组织变革和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各层管理者在战略相关话题上所经历的真实挑战、纠结和困难。
基于多位管理咨询顾问亲历的中国企业变革项目和实践变革工作,本书重点为大家介绍对企业至关重要的,从思考到落地的“战略循环四重奏”,即战略思考、战略共识、战略解码和战略实施这四件大事,并着力细致呈现每件大事涉及的迷思和误区关键要点、具体做法和过程、实操中的常见问题。我们回顾介绍了一些经典的和新近涌现的战略理论流派,并穿插评述,归纳企业实战中的战略思考的要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启发。
本书力图从理论到实践,为大家介绍思路和方法,提供模板和范例,分享可能出现的“坑”和应对诀窍,回放真实的案例和高管对话,帮助中国企业各层管理者和其他有需要的人士更好地开展战略考、达成战略共识、推动战略的解码和战略的真正落地实施,并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介绍

陈雪萍
ForeSee预·见成员。30年企业管理和变革咨询经验,曾任合益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光辉国际(KFY)咨询业务中国区副主席。操刀若干大型组织转型项目,对中国民营企业、大型央企管理体系有着深度的洞察和思考,帮助众多高管团队、业务领导人实现自我突破和转型。受邀在经管类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分享管理思想。

部分摘录:
克尔·波特的战略理论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也许是全球战略学领域最出名的学者和教授了,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组织(Thinkers 50)称他为现代商业战略之父。
波特教授成名很早,1980年就出版了在现代商业战略理论界具有奠基意义的经典著作《竞争战略》,1985年出版了《竞争优势》,后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其最有影响力的文章《什么是战略》(1996)和《塑造战略的五大竞争力量》(2008)。
波特教授的战略理论工作,开始时围绕几个重大问题展开,如“为什么有些公司比其他公司更赚钱?”“为什么有些行业比其他行业更赚钱?这对于战略制定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有些国家或地区比其他国家或地区更成功?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企业意味着什么?”等等。
这点很重要,其实战略思考的一个重要的任务,特别是最高层领导人的任务,就是提出一些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发人深省、启发心智,就能对战略思考和讨论做出重要贡献。如果这些问题问得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甚至有可能导致重大的战略突破!
波特教授的基本观点发人深省:
● 在波特教授看来,战略的实质,就是选择不做什么
对于大量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甚至是痛点。
过去40余年一路走来,一些中国企业面对巨大的多元化机会。有很多进入房地产、金融行业,或其他地方政府送上门来的商业机会,似乎不抓住就是犯傻!
在中国,一种重要的战略定力就是抵制众多的诱惑。
波特教授还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了另外一种战略定力:有效抵抗资本市场对于短期利润“一根筋”式的追求。他认为,这种对于短期增长的追求对于战略和长期价值创造是有害的,他甚至强调说,短期增长的压力,是对战略的最大的威胁。在短期增长的思想和压力指导下,企业常常动作变形,偏离了自己原先设定的战略内涵,为增长而增长,为追求短期的增长而放弃了长期的战略制高点。
他进一步阐述说,在资本市场,分析师常常根据一组同样的指标来评判企业,这导致行业中的玩家都跟风学样,企业之间也不断地向所谓“最佳实践”学习,变得越来越趋同。
而根据波特教授的看法,企业在竞争中,不是要追求最好,而是要追求与众不同!
不是要在别人背后亦步亦趋,而是要走出自己的路。
● 运营效率不等于战略,战略呼唤独特活动和价值
波特教授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运营效率不等于战略!
简单地说,运营效率就是力求做到多快好省。
企业的运营由产品开发、生产制造、销售交付、客户服务等一系列基本活动组成。在这些事情上做得好,是赢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
在同样的事情或活动上,比竞争者做得更好,就是运营效率高,但这不足以保证长期制胜;只有选择了独特的、不同于竞争者的活动,才有可能实现战略的独特性!
诺基亚手机曾经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营销交付、客户服务等活动中几乎做到极致,可以说在运营效率上做到了极致。但苹果凭借一系列独特的打法,例如App的生态体系、自己开发与控制的软硬件一体化、杰出的营销方式、独特的零售体系等,为客户提供了更高的、更特殊的价值,最后作为一个手机行业的外来者、后进生“逆袭”成功!
中国企业是提升运营效率的世界级高手!我们不断跟踪竞争者动态、不断进行行业对标,经历了几十年的奋斗之后,我们已经在很多领域变得比竞争者更快、更好、更省,因此赢得了全球的认可。
那怎样才能体现战略的独特性?
◇ 人家卖酸奶,追求的是酸奶的味道、价格和包装;你如果也一味追求酸奶的味道、价格和包装,不一定能取胜。但如果能设计出特殊的活动,比如将酸奶的研发、营销、开店的所有过程发布上网,CEO本人亲笔写好多篇心得,总结酸奶的配方、研发、包装设计、生产管理,把一些用心的小细节娓娓道来,让客户感觉“好像一直在伴随×品牌酸奶的成长”,那你就创造了战略的独特性。
◇ 你招徕了大批专业人员从事研发工作,不断提高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以期提高研发的产出;但别人在做这些的同时,还不断建立开放式研发的生态系统,让更多的学者、研究者一起参与研发,邀请大量的客户来“共创”“众筹”产品设计方案,他们就创造了战略的独特性。
提升运营效率常常能靠模仿和抄袭实现,这将导致波特教授所说的竞争趋同。他认为,仅仅基于运营效率的竞争是一种终将导致两败俱伤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赢家只是资金更多、耐力更好罢了。
因此,在战略上,企业与企业家需要大声疾呼这样的口号:避免同质化、创造独特性!
● 企业需要持续的洞察力和创造性
当然,要创造独特性相当不容易,因为需要洞察力和创造性。
这个世界对洞察力和创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缺乏洞察力和创造性,就只能模仿别人、抄袭别人,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长远来看,这样的企业没有什么前途。
但如何持续产生洞察力和创造性呢?一种方法就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一切新的变化保持高度的警觉。
阿里巴巴是在互联网兴起之后发展起来的;社交媒体造就了腾讯;没有智能手机的普及,就不可能有TMD(即头条、美团和滴滴)这些新兴巨无霸的强势崛起。可以想象,5G、人工智能将为世界带来更多更大的战略机会和腾挪空间!
● 迈克尔波特教授的战略“五力”模型
另外,波特教授还提出了一个“五力”模型,可作为分析框架帮助我们产生洞察力和创造性,辅助战略思考。
波特教授的五力模型,把影响企业竞争的几大重要要素系统化地描述了出来。
他指出,行业竞争者、客户、供应商、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这五种力量,界定了行业结构,决定了竞争的本质。因为这五种力量作用的差异,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盈利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证券经纪与交易、套装软件、医药和化妆品行业,就比航空业、宾馆业、纺织厂、石油天然气设备等行业的盈利高很多。
◇ 行业竞争者:不同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一样。激烈竞争之下,行业的盈利能力就会受到打击。企业要尽量避免陷入价格战。因为这是互相摧毁、造成双输局面的打法。但企业之间为什么会打价格战?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同质化竞争,即企业间的特点、优势、打法都非常雷同。在某些竞争惨烈的行业,中国市场的竞争之惨烈远远超过欧美市场。正因如此,中国企业更需要谋求战略的突破和创新,而不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和无能。
◇ 客户:有些客户议价能力很强,例如像沃尔玛这样购买集中度极高的公司,对于上游的中小企业甚至是大中型企业,都是话语权很大的客户。
一个市场上,高集中度的客户常是“双刃剑”。一方面他们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订单,使企业能够相对专注地为数量不多的几家客户提供贴身定制的服务,并通过迭代更新、持续改进,提升服务大客户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大客户的议价权,又有可能大大侵蚀企业的利润,而且依赖少量大客户也往往让企业容易受人辖制,风险增高。
因此,企业就需要判断并决定,是寻找更多客户以分散风险,不把鸡蛋放在少数几个篮子里,还是持续提升与大客户的建设性关系,小心呵护好少数几个篮子里的鸡蛋。
◇ 供应商:强势的供应商,也可以挤压企业的盈利空间。
越接近垄断的供应商、越拥有“独门绝技”即核心能力的供应商、越是掌握了稀缺资源的供应商,就越拥有话语权和议价权。如果企业想在强大的供应商面前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可以先成为更好的买家,例如:付款及时、为供应商交付提供方便、参与供应商的研发过程等。但同时也需要有两手准备,防止被人“卡脖子”。华为在芯片上的长期布局,就显示了中国卓越企业的战略性眼光。
◇ 替代品:与客户、供应商、竞争者相比,替代品是相当难对付的。因为你很可能找不到或看不到敌人和对手。替代品可能悄无声息,但却来势凶猛。
比如说,假设你原来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胰岛素注射器,多年来你不断精进、加速迭代更新,慢慢在行业中崭露头角。但你突然发现,现在出了一款新药,服用方便,可以基本替代胰岛素的注射疗法。
再比如说,有了微信之后,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微信语音或微信视频与人交流,而不见得一定要用电话来达到通话目的。还有,高铁出现之后,短途飞机航线被大量取消。高铁成功替代了很多飞机的航线。
替代品难对付,是因为你不知道它会从哪里来,它一开始常常在暗处;再说也不一定能估计它的来势。因此领导者需要时刻关注全局,特别是关注现在看起来还没有关联的新技术、新变化。
◇ 潜在进入者:新进入的竞争者虽然处在明处,但当你看见它时,它可能已经把你吓了一跳。因为新进入的竞争者在长时间的潜伏、酝酿之后,横空出世,可能出手不凡。比如微信支付以方便、快捷等诸多优势极大地动摇了传统支付的根基。
任何一个市场上的玩家,都不会幼稚到认为别人不会进入。你做得辛苦,也许是你还没真正找到本质,缺乏最重要的洞见,千万不要假设你未来的竞争者也会去踩你踩过的那些坑,也不要假设别人也会花这么多钱,招这么多人,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赶上来。新进入者很可能看穿了你的弱点、产生了超越你的独特洞见;可能会用更简洁、更敏捷、更省钱的方法实现后来者居上、弯道超车。这种残酷的现实,也逼迫我们经常要对自己的业务做“万米高空的鸟瞰”,不断自问:未来的竞争者将怎样来攻击我们?
波特教授的五力模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思维和讨论框架,帮助我们对影响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时刻保持警觉。
同时,这一框架,也成为企业高管对竞争环境进行动态观察和评估的工具,一个促进高层团队深度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论。
波特的理论尽管影响甚广,但也不乏批判者。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丽塔·麦格拉斯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3.1.2 麦格拉斯的“竞争优势的终局”和“战略转折点”
麦格拉斯指出,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不能再用老的模型来探讨新的世界,我们也不能再过度依赖所谓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如果我们找不到,那怎么办?
行业不再那么重要了!过去需要进行行业分析,因为很多企业与同一行业中的其他玩家竞争,而现在是在不同行业的玩家间竞争。例如,人们在iPhone(苹果)手机等产品上花了很多钱,可能就没那么多钱去买衣服、外出就餐或者旅游了。事实上,iPhone等产品是在跟餐厅、服装或旅游产品争夺消费者口袋里的钱。
麦格拉斯认为,未来成功的企业,并不一定是那些找到了“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而是那些善于找到新点子、将这些点子变成商业概念,并加以落地实施的企业。当然到后来时机成熟时,还要与原来的业务“断舍离”。
因此,未来企业既需要建立强大的前端,不断探索和孵化新业务,又要持续建设和优化后端,对不合适的业务进行“断舍离”式的手术。这样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才能使企业持续升级。
麦格拉斯强调,新时代的竞争需要领导者极度关注信息的快速传递,特别是内部信息的快速传递。过去管理者和领导者会对下属说“不要只告诉我问题,要给我答案”,而今天和未来就不能这样,应该“一有问题就要马上彼此沟通,即使还没有想好答案”。整个组织需要变得更加坦率和直接,敏捷地应对现实。
麦格拉斯还非常关注战略与创新的融合。她认为,如今这两件事情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企业要成为“创新能手”(innovation proficiency),就需要有创新基金、创新机制和创新人才,而且,企业需要系统性地通过创新建立竞争优势。
她进一步指出,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障碍是业务领导者的KPI(关键绩效指标),特别是盈亏方面的指标。由于关注盈亏指标,企业的业务领导者在尝试新项目的时候难免畏首畏尾,因为新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较高。因此有些企业的CEO就会配置创新基金,如果创新项目失败了,损失不算业务部门和业务领导者的;而创新项目成功了,成绩就算相关业务领导者的。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