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经济学通识课-电子书下载

经营管理 2022年7月1日

简介

米塞斯、哈耶克成功预测了1929年的大萧条,更令奥地利学派名声大噪。本书以推广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以及普及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常识为主,由海峡两岸三位知名经济学家以广泛的视角、清晰的逻辑、简单有趣的文字编写而成。摒弃传统数理经济学给人以深奥晦涩、不易理解的弊端,将经济学通识寓于简单的故事与哲理之中,使读者通过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概念认清并理解高深的学问,从而激发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力和洞察力,让读者学会用经济学思维分析问题并从中获益。

作者介绍

冯兴元:德国维藤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社科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北京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联邦德国研究会会员,《西方现代思想丛书》主编。著有《大国之道》《规则与繁荣》《地方政府竞争》《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等,译作有《通往奴役之路》和《自由宪章》。

部分摘录:
天文学是关于天体运行的理论,经济学是关于市场运行的理论。关于天体运行,曾有两种范式,一种是地心说,另一种是日心说。尽管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就提出了“日心说”,但在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之前,统治天文学的一直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即使在哥白尼之后,“日心说”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被普遍接受,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这些“日心说”的早期支持者都曾受到教会的迫害,布鲁诺甚至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关于市场运行,也有两种范式,一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说,另一种是奥地利学派和熊彼特的动态非均衡说。虽然新古典范式在解释市场运行时漏洞百出、顾此失彼,但时至今日,统治经济学的仍然是新古典范式。奥地利学派和熊彼特的动态非均衡范式仍然处于经济学的边缘地带,不受主流经济学家的待见。
主流市场理论的八个悖论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作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具有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但事实上,作为一种市场理论,这个体系存在严重的逻辑悖论。下面是我总结的关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八个悖论。
悖论一:市场的有效性以市场的不存在为前提
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并且只有完全竞争市场,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因而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任何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完全竞争的前提是没有规模经济,没有收益递减,用技术术语来讲就是,生产集是凸的(convexity)。也就是说,完全竞争与规模报酬递增是不相容的。但市场存在的前提是分工和专业化,而分工和专业化的前提是规模报酬递增。因此,按照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逻辑就变成了,最有效率的市场以市场不存在为前提,导致市场出现的因素反倒成了引起“市场失灵”的因素。这被称为“看不见的手”与“制针工厂”(分工定理)的矛盾,因为二者不能同时为真。
悖论二:市场的有效性与创新不相容
完全竞争是指无数家小企业用相同的技术、以相同的成本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因而每个企业面临的都是具有无限弹性的水平需求曲线。但在现实中,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创新意味着生产者要做与众不同的事情,用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差异化的产品。因此,创新者的需求曲线一定是向下倾斜的,不可能是水平的,而且,越是颠覆性的创新,创新者的需求曲线就越陡。
因此,完全竞争与创新是不相容的。要实现完全竞争,就不能有创新;反之,只要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完全竞争。或者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创新一定会导致垄断,带来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所以市场的有效性和创新不可兼得。
悖论三:市场的有效性与市场的有序性不相容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最有效的市场是“原子式”市场,每个生产者都是无名小卒,不能有自己的品牌,消费者无法对其进行区分。但在真实的市场中,品牌是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承诺,是生产者吸引消费者以及消费者监督生产者的重要手段,是市场有序运行不可或缺的机制。如果没有品牌,坑蒙拐骗等欺诈行为不可能受到有效约束,生产者也不可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市场交易活动便不可能超出熟人范围。因此,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最有效率的市场一定是无序的市场;反之,有序运行的市场一定是没有效率的市场。
悖论四:外部性理论与技术进步的事实是矛盾的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个人最优与社会最优的不一致,因而带来效率损失。由于创新和技术进步存在外溢效应,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创新者(个人或企业)并不能获得创新带来的全部社会收益。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激励去从事创新,所以市场经济中的技术进步一定很慢,而只有当创新者得到政府补贴的时候,创新速度才会足够快。
但事实上,近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技术进步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变化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正是快速的技术进步把人类拉出了马尔萨斯陷阱,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8年就认识到了。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另外,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政府是解决外部性的有效手段。但事实上,那些经济由政府主导的国家,技术进步却是最慢的,甚至是停滞的。
悖论五:资源最优配置与经济增长不相容
前面四个悖论导致了第五个悖论——有效市场与经济增长是不相容的。这是因为,最优的资源配置要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也就是不能有规模报酬递增、不能有创新、不能有品牌,而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来自分工和专业化,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及市场规模的扩大。分工和专业化,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及市场规模的扩大,都依赖于规模报酬递增和品牌。因此,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资源配置要有效,经济就不能有增长;反之,经济要增长,资源配置就不可能有效。
悖论六:市场的有效性与计划的有效性是等价的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的有效性以一系列的假设(包括偏好、资源和技术给定,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等)为前提。我们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如果这些假设在现实中一个也不成立,那么,现实中的市场一定是没有效率的、“失灵”的;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假设能够成立,那么,理论的导向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同等有效率的——就如同奥斯卡·兰格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争论中,证明的那样(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兰格的论点在逻辑上无懈可击)。因此,新古典经济学无法在计划与市场之间做出优劣之分。如果你真的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是一个好的市场理论,那么在逻辑上,你就不可能是一个计划经济的反对者。
悖论七:外部性市场失灵理论与垄断市场失灵理论是矛盾的
新古典经济学以完全竞争为基准,证明外部性和垄断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因而需要政府干预。但这两种市场失灵理论是相互矛盾的。按照外部性市场失灵理论,如果存在负的外部性(如生产时排污),私人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将导致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但按照垄断市场失灵理论,如果企业有定价权,那么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将小于社会最优的产量。这意味着,同一个行业,如果存在负的外部性,那么垄断倒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矫正外部性导致的效率损失(生产过度);同样,如果存在垄断,那么负外部性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矫正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生产不足)。至于矫正到何种程度,最终的产量究竟是生产过多、生产不足,还是刚好等于社会最优产量,这是个经验问题,至少在理论上,你不能同时既反对负外部性,又反对垄断!
悖论八:垄断理论与代理理论是矛盾的
如前文所述,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低于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均衡产量,因而会带来效率损失(生产不足)。但根据代理理论,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没有办法完全监督经理人,而经理人的目标不可能是股东偏好的利润最大化,而是销售收入最大化(市场规模最大化),因为经理人的控制权收益与销售收入或市场规模的关系更密切。此时,经理人选择的最优产量会大于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因此导致生产过度。如此看来,如果垄断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不是社会最优产量,那么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反倒可以缓解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者反过来,如果存在经理人的道德风险,那么垄断反倒可以缓解道德风险带来的效率损失。因此,在同一个行业,同时反垄断和反道德风险是矛盾的。
两种市场范式的差别
现在转向对两种范式进行比较。简单地说,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是静态均衡范式、设计范式;奥地利学派和熊彼特经济学是动态非均衡范式、演化范式。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如何理解市场参与人。参与人无所不知(具有完美信息),还是知识有限?所有人都同等聪明,还是聪明程度各有不同?
2.如何理解经济决策。经济决策是在给定目标—手段的情况下做选择,还是判断目标和改变手段本身?
3.什么是市场的基本功能。市场的基本功能是配置稀缺资源,还是发现信息、激发创新?
4.如何理解竞争。市场竞争是一种状态,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5.如何理解价格的功能。价格是唯一的协调机制,还是只是刺激企业家行动的信号?价格总是处于均衡状态,还是处于非均衡状态?
6.如何理解变化。经济中的变化是外生的,还是内部的?
7.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市场中是否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新古典范式假定,所有人都同样的无所不知,具有同等的无限理性,决策能力没有差别。经济决策就是在给定目标—手段下的最优化计算。它把市场和竞争理解为一种状态,认为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在给定资源、技术和偏好的情况下,有效配置资源。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均衡和稳定,价格是唯一的协调机制,并总是处于均衡水平。它假定变化是外生的,一旦外生的变化发生,市场会自动达到新的均衡(比较静态分析)。在均衡体系中,企业家的存在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假定所有人都是无知的,每个人只有有限的局部信息,不仅计算能力和判断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人与人是有差别的。它把市场理解为一个过程,认为市场的基本特征是持续不断的竞争,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发现信息和知识,协调人的行动,推动合作。奥地利学派承认均衡分析的价值,但认为经济学的重点不是作为状态的均衡,而是作为过程的不均衡。引起不均衡的变化既有外生的,也有内生的。价格在解决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不在于均衡价格能准确无误地传递有关信息,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在于非均衡价格能够提供纯粹的赢利机会,并诱发逐利企业家的警觉和套利行为。企业家是市场过程的基本力量,通过发现赢利机会使得市场从不均衡趋向均衡。没有企业家,市场就不可能趋向均衡。换言之,市场的优越性不在于它能随时随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激励,这种激励诱使企业家不断改进和优化资源配置。
熊彼特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有些人是领导者,有些人是追随者;有些人是行动人(man of action),有些人是静态人(static person)。他认为,市场的基本功能是推动技术进步,并创造出新的市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式、新的资源;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不均衡和变化,而不是均衡。对熊彼特而言,新古典的均衡模式(瓦尔拉斯循环流转经济)是理解资本主义现实的本质因素的有用的起点(starting point),因为它表明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这个体系是如何运行的(均衡和稳定);但它不是终点(terminus),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变化(“静态的资本主义”本身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并且变化主要是内生的,是由企业家的创新导致的。企业家是打破均衡的力量,是创新者,没有企业家就没有进步,没有发展。在熊彼特看来,市场竞争主要不是价格竞争,而是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因而竞争与企业家精神是不可分割的。

下载地址

下载